趣书网

趣书网>烛火掩映 > 顺纹居的灯火(第1页)

顺纹居的灯火(第1页)

寒假的雪总下得缠绵,巷口的积雪被往来的鞋底碾成半冰半雪的硬块,踩上去咯吱作响,却挡不住顺纹居里漫出来的暖意——那是松木刨花混着炭火的味道,像块浸了阳光的棉絮,把整个巷子的冷意都焐化了三分。

顺纹居的门楣不高,挂着块梨木匾额,“顺纹居”三个字是用青竹笔蘸着松烟墨写的。左边“顺”字笔画偏硬,像株倔强的青禾苗往石缝里钻,是云澈十二岁那年写的;右边“纹”字带着点抖,捺脚处还洇了个小墨点,是小棠十岁踮着脚够着匾额补全的。木匾边缘被岁月磨得发亮,墨色却依旧沉实,风一吹,挂在匾角的铜铃就叮铃响,那是小棠去年缠上去的,说这样客人没进门就知道铺子里有人。

铺子前半间靠窗的位置摆着张梨花木长桌,桌角磨得圆润,上面散落着几支半成的木簪,簪头刻着刚成形的禾苗纹,木屑簌簌落在桌下的竹筐里,积了薄薄一层。墙角的老炭盆烧得正旺,炭是石墩前几天从山里背来的硬炭,燃起来没烟,只偶尔爆出点火星,把云澈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他正弓着腰刨块青檀木,刨子是爹留下的老物件,木柄被汗浸得发红,刃口却依旧锋利,贴着木料推过去时,发出“沙沙”的轻响,卷起的木刨花像朵半开的白菊,落在脚边的草席上。

“哥,沈砚哥说带了新的伤药来。”小棠坐在长桌另一头的矮凳上,凳脚垫着块厚布,是怕磨坏地板。她手里捏着块细砂纸,正低头打磨支黄杨木簪,簪头的青禾纹已经初具雏形,叶脉处还留着浅浅的刻痕。阳光透过糊着棉纸的窗棂照进来,在她发顶投下片暖黄的光晕,手腕上的痂刚掉了一半,露出底下淡粉色的新肉,磨木簪时动作轻得像怕碰疼了木头。

云澈“嗯”了一声,没抬头,手里的刨子却慢了半分。他眼角的余光瞥见小棠左手食指上沾了点木屑——那是她惯用的姿势,总爱用食指抵住木簪尾端借力。青檀木的碎屑落在他蓝布衫的袖口上,那处有个补丁,是小棠用同色的线绣了朵小小的禾苗,不细看根本发现不了。“这青檀够硬,做苗牌能撑到明年冬天。”他拿起刚刨好的木牌看了看,边缘光滑得能映出模糊的影子,“周叔要的‘春生’‘夏长’,这两块差不多了。”

小棠把木簪举到眼前,对着光转了转,砂纸磨过木面的“簌簌”声里,她轻声说“我这簪子也快好了,给苏晓晓的。她上次说喜欢带点弯的,我特意把簪尾削得圆了些。”她指尖划过禾苗的叶尖,那里留着个比针尖还小的凹痕,是故意刻的“棠”字缩写,只有他们兄妹俩能看懂。

门帘被掀开时带进来阵冷风,卷着片雪花打在炭盆边,“滋”地化了。沈砚裹着件灰布棉袄走进来,领口沾着点雪沫,药箱被他抱在怀里焐着,生怕里面的药膏冻住。“李伯说这‘活络膏’得用温酒调开,他特意留了半壶米酒,我装在竹筒里了。”他把药箱放在长桌上,目光扫过桌角的木簪,突然笑了,“这叶尖的弧度比上次给心怡做的还软,是摸准了晓晓的性子?”

石墩跟在后面,肩膀上扛着半袋新炭,棉袄前襟沾着点黑灰。他把炭袋往炭盆边一放,粗声粗气地说“沈砚这小子路上还说,小棠做的木簪在修联那边都传开了,刘老的孙女昨天还来问,能不能订支带莲子纹的。”他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往炭盆边凑了凑,“我刚从修联贴告示的地方过,林席城总领说灵植园的篱笆被雪压塌了半截,招帮工修缮,管饭还一天三个铜板。云澈你手艺好,去搭个架子啥的肯定行。”

云澈放下刨子,拿起块细布擦了擦青檀木牌“不去。”他拿起桌上的刻刀,在木牌一角轻轻刻下道浅痕——那是他做记号的方式,代表“已打磨”。“这堆木料是上周从山脚下王木匠那收的,黄杨、青檀、梨木都有,得赶在开春前做出二十块苗牌,周叔说新苗下种时要用。”他顿了顿,视线落在小棠手腕上,声音软了些,“再说,她擦药得有人盯着,上次就偷偷省了两遍。”

小棠把木簪往身后藏了藏,脸颊有点热。她知道哥哥是怕她累着,可一想到开春就要去苍岳修院,总觉得手里的木活做不完似的。顺纹居的梁上挂着串风干的青禾穗,是去年秋天她和哥哥一起割的,穗子沉甸甸的,风一吹就轻轻晃。她想趁寒假多做些木簪、木牌,把顺纹居的味道,把巷子里的日子,都刻进木头里去。

炭盆里的火星又跳了跳,映得“顺纹居”的匾额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左边的“顺”字和右边的“纹”字挨得紧紧的,像两个永远不会分开的影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