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破茧几个案子 > 第21章 风知道名字(第1页)

第21章 风知道名字(第1页)

那一声轻响仿佛是某种讯号,将江临风从短暂的沉思中惊醒。

他没有放下手机,而是将周志明发来的那张照片放大,指尖反复摩挲着屏幕上那行猩红的字迹“线归你们,名字我记着。”

这字迹写得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决绝。

它不是威胁,更像是一份声明,一份划清界限的宣告。

江临风的目光从红漆上移开,死死盯住角落里那个被荒草半掩的旧信号箱。

那张泛黄的纸条,在手机屏幕的冷光下显得格外脆弱,仿佛一碰即碎。

可上面的名字——张建国,陈秀英,林阿强……却像刻在石头上一样清晰。

他立刻回拨了周志明的电话。

“老周,照片哪来的?”江临风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紧迫。

电话那头的周志明似乎早有预料,背景音里传来翻动纸张的沙沙声。

“一个小时前,有人用匿名邮箱发到了我单位的公开信箱。我查了ip,来自粤东海角市一家公共图书馆的公用电脑,发完邮件人就走了,监控里只看到一个戴着帽子口罩的背影,身形偏瘦,别的什么都看不出来。”

“海角市……”江临风咀嚼着这个地名。

清明桥村在粤北山区,而海角市远在粤东沿海,两地相隔近千公里。

马三那种地方上的小混混,绝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和动机,进行如此大范围、有预谋的行动。

这印证了他的猜想破坏清明桥村线路的人,和在海角市废弃转播站留下字迹的人,或许根本不是同一伙。

前者是纯粹的破坏者,而后者……更像一个警告者,或者说,一个捍卫者。

“临风,这事儿不简单。”周志明的声音沉重起来,“吴守业当年留下的那些‘非标线路’,像一张看不见的网,遍布全省。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只是这张网被扯开的两个角。你拿到的那份保护令是临时的,只能保住已知的节点,但那些我们还不知道的、隐藏在暗处的线路呢?它们依然暴露在危险之中。”

“我知道。”江临风的目光重新落回笔记本上那几行字上,“所以我们得赶在他们前面。老周,帮我个忙,把吴守业那份《安全责任承诺书》的附件调出来,里面应该有所有‘非标线路’的原始勘探点和编号。不管有多乱,多零散,我全部都要。”

“没问题,但这需要时间。那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档案,很多都没电子化。”

“尽快。”江临风挂断电话,没有片刻迟疑,立刻拨通了金小霜的内线。

“小霜,放下手头所有事。帮我查两个名字张建国,陈秀英。关联词粤东,通信工程,九十年代,意外事故。”

“收到。”金小霜干脆利落的回答是江临风最信赖的强心剂。

他站起身,在物证中心狭小的办公室里来回踱步。

窗外的夜色浓得像化不开的墨,远处城市的灯火被隔绝在外,这里仿佛是一座孤岛。

他感觉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谜团的入口,吴守业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以那些废弃的铜缆为笔,以南粤大地为纸,画下了一幅庞大的、关于记忆的地图。

而现在,有人想将这幅地图彻底撕碎,另一些人,则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图上的一个个坐标。

大约四十分钟后,金小霜的电话打了进来,声音里带着一丝被发现真相后的凝重。

“江队,查到了。”她语速很快,信息量巨大,“张建国,陈秀英,夫妻两人,都是原省邮电局的工程师。1995年,在参与珠-花干线粤东段沿海补充线路铺设工程时,因台风导致的塔吊侧翻事故,双双遇难。事发地点,就是海角市白沙镇的七号转播站,也就是你照片里的那个废弃转播站。”

江临风的心猛地一沉。

金小霜继续说道“我交叉比对了当年的工程日志和吴守业的个人工作笔记,发现了关键信息。出事那天,吴守业是现场总指挥。工程日志上记录,事故原因是‘不可抗力’。但在吴守业的私人笔记里,他用红笔写下了一句话‘是我的错,高估了进度,低估了风。’事故之后,那条补充线路项目被无限期搁置,七号转播站也自此废弃。而张建国和陈秀英,是那次事故中仅有的两名遇难者。”

谜底的一部分,以一种极其沉重的方式揭晓了。

林阿强,是吴守业未能救下的溺水少年。

张建国和陈秀英,是因他指挥失误而牺牲的同事。

“声音档案项目”的起点,那个被命名为“林阿强,有人记得你”的音频,根本不是一次心血来潮的实验。

它是吴守业背负一生的愧疚和忏悔。

他用这种方式,让那些逝去的名字,日复一日地回响在风中,仿佛在告诉整个世界,也告诉他自己——他没有忘记。

那么,粤北三号节点的韩卫国,是不是也与某个名字有关?

那些遍布全省的、沉默的“代听节点”,每一个背后,是否都对应着一个像林阿强、张建国、陈秀英一样,需要被“记得”的灵魂?

江临风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变得有些艰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