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最是爱听旁人夸赞自家儿媳,闻言后,脸上顿时笑开了花,眼角眉梢都透着喜意,笑弯了眼,连连点头,“可不是?老卫家能过的这样好,也是托了她的福。”她说着,脸上满是骄傲与欣慰,话音未落,便小跑着往屋内奔去。
不过片刻,李氏便从屋里归来,手里捧着几小串铜板,边走边笑道:“几位官爷一路奔波辛苦了,这些铜钱不多,只当是路上买杯茶水解解乏。”
那几名衙役见状,俱是一愣,为首的衙役连忙摆手,连连说道:“我们奉命查案,公事公办,哪能收你的铜钱?”
他身后的几名衙役也纷纷附和。
李氏见他们推辞,不由得也有些迟疑。
她心里暗忖,这几名衙役与以往见过的着实大不相同,言行间透着规矩与分寸,倒像是正经办案的。
想到这里,她暗自一叹,脸上却愈发真诚,“我这孤儿寡母的,这次还不知因何让几位大老远跑这一趟来搜查,你们便收了我这点心意,就当是我图个心安罢。”
为首的衙役坚持不肯要,就连那鱼和果子都不肯收。
“我就喊你一声婶子吧,我叫袁正平。”他语气诚恳,又指了指身后的同僚,“我们几个是县衙差役,日后若有人寻你们麻烦,只管去衙门寻我便是,这钱我们不会收。”说着就把那几条肥鱼接了过来,笑着道:“这鱼我看着眼馋,今日便收下这几条,算我袁正平和同僚讨个口福。”
李氏和虞秋都有些怔愣,随即回神后对视一眼,眼中更是多了几分诚恳之色。
“那这些果子也拿上吧,都是山里摘的,费些体力罢了。”李氏说着,又让二禾和三丫去摘些红果过来,让几位官爷带上。
待两个孩子应声跑开,她又补充道:“官爷别嫌弃,都带上,给家里人尝尝山里的滋味。”
袁正平着实不好再推拒,只好无奈收下,低声叮嘱了几句,“那举报之人是唤了乞儿来衙门传的话,说是青山村藏匿着逃兵。典史派我们来搜查缉拿。你们仔细回想回想,平日里可曾与哪家人结过怨、生过嫌隙?”说完,他接过两个孩子刚摘来的新鲜红果,朝同僚抬了抬手,带着几人快步离开了卫家院子。
行至院门口时,袁正平又驻足回头,语气郑重地补了一句,“若真遇上急事,尽管去青石巷第三户寻我。”
他只是觉得这一家人中也没个壮丁依傍,行事礼数却极是周全。显然是生计艰难所致,心中微悯,便存了照拂之意。
衙役们大步离开的声响渐渐远去,李氏快步走到樟树的树荫下坐下,伸手将那几串铜钱‘啪’地一声搁在木桌上,扶着桌沿连连顺气。
虞秋和两小只快步跟了过去,满脸担忧的瞧着李氏。
“娘,没事了,那官爷都走了。”虞秋轻声细语地安抚着,伸手轻轻拍着李氏的后背,小兄妹俩也在一旁乖巧地点头附和。
李氏顺过气来,眼角眉梢渐渐浮起笑意,“我哪是怕啊?我是心里头激动!”说着,声音不自觉地扬了起来,“这次来的官爷都是心正的,咱们也算是和衙门搭上关系了!日后若真能在镇上把铺子开起来,衙门里有熟人照应,办事总归是要顺畅许多。”
瞧着李氏这番不常见的模样,虞秋和小兄妹俩不约而同的跟着笑了出来。
二禾最先收了笑,面带疑色,“娘,大嫂,你们说到底是谁去告的密?”
李氏冷哼一声,“我想不到旁人。”
虞秋轻轻点头,眼底也浮起几分思量,心里已有了可疑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