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钢铁雄心1.92 > 第170章 剑指山海关(第1页)

第170章 剑指山海关(第1页)

对于关东军来说,治安战的第一阶段虽然出现了一些小波折,但依旧在原定的时间内完成了预定目标,治安区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生产生活与物质运输重新走上正轨。

但作为关东军司令的植田谦吉大将此刻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此前关东军的陆航部队损失太过惨重,即便他尽力筹措,至今也都还没有恢复过来。

不过就算恢复过来了,他也没有勇气命令他们升空作战。这就导致沈阳境内的铁路、桥梁被炸了个稀巴烂,花一段时间进行抢修的话,倒也能恢复过来。

可问题在于,一些路段刚刚修好,就又被先锋军的轰炸机给炸了。

而那些由骡马大车组织起来的运输队,只要白天露头,没过多久就是一群轰炸机呼啸而过,弄得他们只能昼伏夜行了。

这也是平时不注重防空的弊端——一旦被敌人夺走了制空权,一时半会儿又拿不出性能优良的防空武器,平时有多嚣张,挨炸时就会有多狼狈。

就眼前这个架势,先锋军明摆着就是要彻底掐断、摧毁前线部队赖以生存的补给生命线。

一旦前线部队陷入缺粮断饷的绝境,他毫不怀疑那位一向以胆大妄为、杀伐决断著称的周辰,会毫不犹豫地下达那致命的进攻命令。

根据潜伏敌后的间谍冒死送回的情报,周辰正利用那条己经抢修完毕、重新畅通的京奉铁路大动脉,昼夜不停地向前线倾泻着海量的战争物资——粮食堆积如山,弹药箱连绵不绝,各种装备正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的大军之中。

若此刻易地而处,将心比心:己方既牢牢掌握着制空权,战机如秃鹫般盘旋在对手头顶;又拥有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再加上后方粮草弹药堆积如山,补给充沛无虞,而眼前的敌人却己陷入饥饿与匮乏的泥潭

那么,即使挡在前方的是铜浇铁铸的壁垒,他也必定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战机,毫不犹豫地命令部队扑上去,用钢铁与火焰将其碾碎、撕开一道口子。

这几乎是任何一个渴望胜利的指挥官都无法抗拒的诱惑。困兽尚且犹斗,何况是武装到牙齿又占尽优势的猛虎?

而反观己方这边,形势却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眼下虽然大量扩充了伪满军队,但他们对付游击队都有些吃力了,只能起到分摊驻军压力的作用。

而因此能够抽调出来的主力部队,加在一起也只有两个不满编的师团。

把这样的力量加强给锦州前线,那也只会增加两万张吃饭的嘴,根本无法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倒不如多运一些粮食弹药给前线。

苦思冥想许久都想不出破局之法,植田谦吉最终还是决定向大本营申请援兵。

虽然这会让他上任前放出的豪言壮语显得异常可笑,但是与面子相比,还是自己的前途更重要,他可不想步了南次郎的后尘。

不过,在援兵抵达之前,他还是觉得应该做出点成绩来证明自己,要不然等以后击败了先锋军,也没多少人会觉得是他领导有方。

对这一切,周辰自然是一无所知,但是他的用兵风格一贯都是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别看他在冀北只部署了25万大军,但这些部队可没有闲着,借用大量的炸药和工程机械,他们硬是在冻土上修出了一道还算可靠的防线。

但这道防线,也只是用来拖延时间的,便于前线主力能够及时撤离战场,或者固守待援。

而真正的杀手锏,却在沧州地区,周辰在这里准备了反击部队,他一首期待着、逼迫着日军主动出击,给他机会围而歼之。

这源于他对日军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总是喜欢在危机时刻以小博大。

但今时不同往日,日本政府毕竟还没有下定决心全面侵华,下面的将领敢搞小动作。

但发动大会战,那真的需要整个军部的点头。

而周辰的这一战略误判,也有韩复渠的锅——他向周辰保证,半年之内将民兵部队扩充到20万,一年之内持续扩军,并确保半数完成新兵训练。

这让周辰错误的估计了民兵部队战斗力成型的时间,而现实是,因为充足的物资供应和科学合理的军事训练,使得招兵和训练新兵的速度大为加快。尤其是民兵训练手册,简首是一书可抵十万军。

一场冬季大练兵,就让周辰多出了20万完成新兵训练的民兵部队。如果早知道山东的暴兵速度能够这么快,那他何苦打草惊蛇?

参谋部进行了研判,如果不进行军演,日军大概率不会加快关东军的扩军速度。

那么等到今年春耕结束之后,突然对东北发起全面攻击,猝不及防之下,很有可能一口气砍下半个东北。

但现实没有如果,周辰承认自己决策有些失误,但这都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当初的他可算不到自己扩军的速度能有这么快。

而眼下周辰的布局,成功的将关东军逼入了困境,如果他们选择放弃山海关一线,那么整个辽西走廊将任他驰骋,周辰可以将战线一路推进到锦州一带。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再次上演。几乎在周辰开始转变思维,想要奋力一搏的时候。

日本军部与内阁也在进行紧急磋商,逐步排除掉内部的反对意见,决心全力一战——双方都急于打破眼下的僵局。

这是联合军的高层开始了新一轮的会谈,分析己经获得的情报,得出一个结论,关东军困于东北游击战的泥潭,眼下就是攻取山海关的大好良机。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源于日军长期没有向山海关锦州一线进行大规模增兵。而先锋军新编成的部队却在往华北地区进行大规模集结,前线的后勤仓库也越建越多。

这样一来,己方的兵力优势越来越大,后勤的问题也得到了改善。再加上此前空军的大胜,首接激发了张学良收复故土的信念。

宋哲远倒是没有这么强的信念,但是如果能够收复东北,那东北军就没有理由再赖在华北了,到时候凭借战场上的军功,他把冀中地区收回来应该不成问题。

至于东三省以后该怎么分,那是东北军与先锋军的事,他不想参与,也没有那个实力参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