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母女俩在丫鬟的陪同下向老太太院子走去。路过书房时,芷柔看到里面还亮着灯。
“老爷还在忙?”周夫人停下脚步,问守在门外的小厮。
“是的夫人。”小厮恭敬答道,“大人说还有公文要处理。”
周夫人叹了口气,对秋菊吩咐:“去厨房说一声,整两道大佬最爱的菜,用炉子煨着。”
芷柔看着母亲眼中的担忧,轻声问:“老爹上任遇到阻力了吗?”
“不是接任的问题。”周夫人压低声音,“是泰安府现在情况复杂。到处都是从渭北和昌平来的流民,治安很成问题。你父亲说,要想推行劝课农桑这些事,得先解决流民安置问题。”
走到老太太院子门口时,芷柔突然停下脚步:“娘,您说长兄要是没考中”
“砰”的一声,周夫人在她额头上轻轻敲了一下:“这是什么话!你长兄一定能考中的。”
老太太院里已经摆好了饭菜,二房的人也都到齐了。芷柔跟着母亲进去,规规矩矩地向老太太请安。
“怎么这么晚才来?”老太太看了眼窗外的天色。
“媳妇在收拾些物件,耽搁了些时候。”周夫人将带来的赏玩之物呈上,“这是洛公子前些日子送来的,老太太看看可有喜欢的?”
老太太随意翻看了几件,目光落在一对羊脂玉镯上:“这对镯子不错,给芷柔留着吧。”
芷柔连忙道谢,心里却在想着长兄的婚事。她偷眼看向坐在对面的长兄周文远,只见他低头扒饭,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饭后,芷柔跟着长兄往外走。
“长兄。”她小声唤道。
周文远停下脚步:“怎么了?”
“那个韩家的事,你”芷柔欲言又止。
周文远神色一僵,勉强笑道:“别担心,我会努力的。”
看着长兄远去的背影,芷柔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这门亲事对长兄来说压力很大。不仅要应付科举,还要考虑婚事,更要面对家族的期望。
回到自己院子,芷柔坐在窗边发呆。院子里的桂花树在夜风中轻轻摇曳,花香阵阵。她想起小时候和长兄在这棵树下玩耍的情景,不由得露出一丝笑意。
“小姐,该歇息了。”秋菊轻声提醒。
芷柔点点头,却没有立即动作。她望着天上的明月,心里默默祈祷:希望长兄能考中,也希望这门亲事真的能成全他的幸福。
夜深了,泰安府渐渐安静下来。只有书房的灯火依旧亮着,映照出一个伏案工作的身影。府衙外,巡夜的更夫打更的声音远远传来,宣告着又一天的结束。
晨光未至,芷柔已经来到主院。清晨的空气中带着丝丝凉意,庭院里的花草还沾着露珠,在微弱的晨光中闪烁着细碎的光芒。
周夫人刚刚梳洗完毕,见女儿这般早来,不由露出诧异之色。她放下手中的绢帕,仔细打量着女儿:“这天还没亮透,怎么就过来了?平日里你可不是个早起的。”
“娘,今日要和三叔去青溪县看地,自然要早些动身。”芷柔压低声音,生怕吵醒还在休息的父亲。她轻手轻脚地走到母亲身边,帮她整理着衣襟。
周夫人闻言轻叹一声,伸手拉住女儿的手:“就算要去,也不必这般早。你这孩子,就是心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