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大人阅你们的卷,我只在此旁观,绝不打扰。”
他嘴上说得客气,可眼睛却在殿内四下扫视,分明是要亲自坐镇,盯着整个阅卷过程。
毕竟是要送达内阁,甚至直达圣听的考卷,可不能出半点纰漏。
谁知道临安府会不会趁机夹带私货,弄出点什么污言秽语脏了圣上的眼睛。
主考官见状,心中冷哼一声,却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他转过身,对着堂内一众阅卷官挥了挥手。
“继续阅卷。”
批阅再次开始,只是堂内的气氛,却比先前凝重了许多。
阅卷官们先从右侧桌案上,那一小堆早已分拣出来的考卷开始。
这些都是在考试之时,便引动了异象,或是才气波动极为剧烈的优等之作。
一位阅卷官展开一份卷宗,只看了几句,便忍不住抚掌赞叹。
“好一个‘丈夫只手柄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有此等豪情,难怪能引动达府异象。”
说着,他将考卷递给身旁的同僚。
众人轮流传阅,皆是点头称赞。
“不错,此子心性、才气,皆为上上之选,当为甲等。”
很快,另一位阅卷官也发出一声惊叹。
“我这里也有一份,立意同样不凡。”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虽稍显直白,却也字字泣血,忠勇可嘉。”
“此次府试,竟有三份达府之作,实乃我临安府文风鼎盛之兆啊。”
主考官听着众人的议论,脸上也露出一丝笑意,心中的沉重稍稍减轻了些许。
无论朝堂如何风云变幻,只要大夏的读书人,依旧有这等风骨与才情,那便是国之幸事。
阅卷的工作,从府试结束的当晚,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傍晚。
整整一天一夜。
十馀名阅卷官不眠不休,一张张考卷在他们手中流转,判定,评分。
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浓重的疲惫,眼框深陷,布满了血丝。
终于,随着最后一份考卷被批阅完毕。
一位年长的阅卷官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从堆积如山的卷宗后抬起头,起身走到主考官桌前。
“大人,本次府试,实收考卷九百七十三份。”
他顿了顿,拿起一份汇总好的名录,继续说道。
“此次府试,评定为出县品级的战诗词,共计三十七首。”
“达府之作,三首。”
主考官闻言,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
他缓缓点头,转头看向一旁始终枯坐的陈大人。
“陈大人,您也在此地坐镇了一天一夜,这些考卷的评定,您都亲眼看着,结果如何?”
陈大人站起身,脸带笑容,对着主考官与一众阅卷官拱了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