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文物局,通过碳14放射性测定,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这只猪蹄,来自汉朝时期,2000多年前,这只猪蹄被戍卒埋在沙土之下。
一直等到现在被发现,还完好无损,简直是个奇迹。
后来经过考古学家查阅,这只猪蹄,是戍卒抓住一头野猪,做烤野猪吃。
在白虎城遗址出土的木简,在悬泉简(1):亭捕野猪一,黑,齿六岁,耗箭镞十支,戈一击必杀,十戍卒私自吃……
汉简中不少有记录戍卒的个人生活,原来是私自捕捉。
“这些私人书信,记录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细节。”
现存的私人简牍,有写信托友人代买东西的,有因物资短缺而写信向友人求助的,有寄思亲之情于书信的,真实反映出汉代河西戍卒的生活状况,情感世界,人际交往及社会风气。
悬泉汉简EpF22:42。43hANJ,汉简记录“兄行,弟病,诸君幸为……”
这是一位哥哥写给弟弟的家书。
哥哥屯垦戍边,留下弟弟在老家。
听家乡来人说弟弟生病了,哥哥急忙在驿站写了一封家书。
从简牍出土地得知,这是一封没有发出的家书。
信写完后,就一直留在了大漠戈壁的戍所里。
汉简是有温度的,现代人不知道哪个捕野猪戍卒的弟弟,病是否痊愈。
但是汉简记录,那种浓浓亲情依然令后人感动。
悬泉汉简LV92dxt03172(3):68详细记录捕野猪的过程,在汉代戍卒吃肉,朝廷有严格的规定,必须记载。耕牛不许吃,战马不许吃……耕牛,战马如何死得,又是如何处理的,必须详细记录,就有了汉简的温度。
悬泉汉简1163b简载:口省卖口得骑驼三百二匹……
野猪还没有吃完,匈奴就过来抢劫了,战斗一触即发,戍卒只好放下手中的食物野猪。
汉简127。18记载:传马一匹,赤骝,牧,齿八岁,高五尺八寸,驾,名曰铁柱,毙。
也许戍卒嘴馋,一名戍卒偷偷把一只猪蹄,埋在了沙土之下。
等战争结束再挖出来吃。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些戍卒没有回来,这只猪蹄在白虎城沙漠里度过了二千年。
因为沙漠气候干燥,猪蹄得以保存下来。
直到埋在沙丘里的猪蹄被发现。
现在,这只猪蹄,被收藏在白虎城长城博物馆里,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展品。
这个猪蹄,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王记者给孙雨露帮了大忙,吃了一碗杨师傅,家里的白水煮面条,孙雨露心里过意不去,于是他宴请王记者。
苏叶儿电话打给陆呦呦。
呦呦,你还记得八元钱稿费的事情。
我请客。
开个玩笑,苏叶儿你别当真。
孙雨露请了,刘世雨,陆呦呦夫妻。
冯大田,何金玉夫妻。
陈富海,韭花夫妻俩。
还加了两个外人王玉霞,李黎平,
他为王记者饯行。
王记者就要回京城,以后再也不下基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