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对于一般百姓来说。
他们手掌满是老茧,皮肤粗糙,可能不太容易察觉。
但对他们来说,身为杨家之人,又在这宝钞提举司做事,分辨起来并不难。
说着。
杨信将这张假宝钞放在掌心,轻轻折叠,然后在两掌之间来回摩挲,“您看,这细微的沙粒感,轻易就能感受得到。”
“这宝钞确实是假的。”
杨士奇接过假钞,亲自试验了一遍,一脸笃定地说道。
朝廷由宝钞提举司发放的每一张宝钞,都是用桑皮纸制造。
上面还印有精细的官戳,寻常人绝对仿造不来。
可面前这张假宝钞,虽然只是区区十两面额,但除了刚才察觉到的细微质感差异,其余部分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再加上多数百姓患有夜盲症,视力本就不好,就更难分辨了。
所以像这样的宝钞,很可能在市面上流通许久都不被发现。
毕竟这种小面额的宝钞,一般不会送到达官贵人手中,大多只在普通百姓、家中的丫鬟仆人之间流转。
他们又怎么会注意到这些细节差别?
一张十两面额的宝钞看似微不足道,可要是十张、一百张、一千张甚至一万张,那可就是大事了!
“此事除了你,还有谁知道?”
杨士奇目光灼灼地问道。
杨信赶忙摇头,回答道:“回大人的话,小的也是偶然发现的。
主要是我整日都在这提举司与宝钞打交道,所以才能察觉到。
换做外面的人,哪怕是那些细皮嫩肉的官老爷或小娘子,恐怕也很难察觉。”
杨信同样认真地说道。
像这种惊天大事。
如果他不是与杨士奇同族,深知杨士奇的为人,又清楚杨士奇背后的靠山是如今朝堂上武英殿大学士、大明日报所定实学圣贤陆羽先生。
他是绝对不敢说出来的。
一旦说出,朝中不知多少人要掉脑袋,而他这样的无名小卒,很可能会因此惹上大祸,祸及自身。
这中间差了一环,怕是定无人提及。
“究竟是什么人,敢做这种事?”
二人暗自沉思。
毕竟在此之前。
历代王朝发行宝钞的不少,但像大明这样成功让宝钞广泛流通的却寥寥无几。
也正因如此。
此前没有假宝钞能在市场上流通,又哪来制造假宝钞的利润空间?
这可谓是开天辟地头一遭,所以制造假宝钞的可能性本就很低。
“这事要是处理好了,可是大功一件。
“杨信你记住,此事不可再让外人知晓。”
“接下来几个月也别再喝酒,酒后容易失言,出了事,我虽有朝中先生做靠山,或许不会有大碍。
但你我虽是族人,我也不敢保证能保你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