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钞提举司内。
杨士奇处理完今日的公务,手中的狼毫笔却未停歇,直至写完一封家书,交给早已传召而来的驿站人员。
这才心满意足地松了口气。
旁边的心腹,也是他的族人,轻声问道:“族兄,真要做到这般地步吗?
并非不信任先生。
只是族兄此举,会不会有些过于仓促?
银行一事前景究竟如何,恐怕还未可知。”
杨士奇面露笑意,看了自家这位族人一眼,淡然说道:“先生何时错过?
日后的大明天下,怕是真要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了。
旧时代的土地兼并,以及朝廷的积弊,怕是要一去不复返。
即便仍会残留一些问题,但也会旧貌换新颜。
在先生的安排下,未来的大明只会越来越好。
而我杨士奇,作为先生的学生,定不会辜负他的期望。”
不仅是杨士奇,陆羽在国子学的实学弟子,如马君泽、黄观,包括方孝孺,也都纷纷如此行事。
在他们的带动下,之前听过陆羽讲课的实学弟子们,无论是尚未入朝为官的,还是在工部、兵部、户部、吏部任职的。
几乎都各自手写书信。
一时间,洛阳新都之外的驿站人员忙得不可开交,连轴转都停不下来,近乎二十四小时加班,但大家却都乐在其中。
在杨士奇等人的带领下,陆羽这一派的实学之人纷纷将大量存款存入商业银行,以及各地临时设立的银行衙门。
不仅如此。
他们还贴心地派人前去守护,直到确认地方安稳后才慢慢撤离。
这一举动使得那些尊崇孔孟之学、盛行传统学问的地方家族文人,忍不住暗自嘀咕:“疯了,这些搞实学的人绝对疯了。”
“就因为朝堂的一道政策,就把几代人的积累全部投进银行,这些钱进了国库,日后还能是他们的吗?”
然而。
紧接着。
在这些传统地方圣贤文人的犹豫之际。
其中一部分文人也做出了和实学一派类似的举动。
他们的理由无懈可击,最先行动的是南孔一脉的孔家。
在福建一带,面对其他几家家族之人的发问,孔希生只是一个劲地冷笑:“你们以为我们有得选吗?
陛下、太子殿下,还有那位武英殿的大学士、实学的圣贤先生,或许不会记住谁把万贯家财送到了商业银行。
但绝对会拟定一份名单,记录谁没有把家财送入银行。
长此以往,一代又一代之后,我们这些家族怕是会自动衰落。”
而北孔一脉的孔希学和孔讷。
他们同样没有丝毫犹豫,将家中积累只留下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全部存入山东的大明商业银行。
他们给出的理由更为简单直接:“我孔家一心为朝廷效力,岂敢有半分私藏?
况且此事乃是由太子殿下和那位万事皆顺的实学圣贤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