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散发着新鲜墨臭的卷纸被迅速传递下来。
沈瑜展开卷纸,仔细审题。
这第一场,帖经墨义,考的就是个最基础的经义背诵与理解,其实跟后世的古文填空和阅读理解差不多。
这些题目并不刁钻,主要是覆盖面极广,要求精准无误。
但这在沈瑜面前完全就算是送分题,前世本就研习这些古籍,这一世又有教导狄家三子的系统梳理,早就将这些经典啃得滚瓜烂熟。
第二场的策论反倒是略有难度,题目为:《论榷(同音:却)场互市与安边之策》
这榷场就是互市市场,宋代与辽,西夏边境的官方贸易市场。
宋太宗时期,就设立了第一个和辽国的榷场,不过后来因为战争罢市。
澶渊之盟之后,才又新设了与辽国的榷场。
至于西夏的榷场,也是才在庆历议和后恢复。
这题目,首指当下最敏感的国策核心,翻译成白话也就是。
如何平衡贸易利益与国家安全。
沈瑜放下了笔,开始头脑风暴。
现代人的思维优势在此刻展露无遗,先跳出“重农抑商”、“怀柔远人”的传统框架。
首先,要确保榷场由朝廷牢牢掌控,设立严密的准入制度,以防走私。
也就是现代的许可证和配额,对于战略物资,如铁器,战马等更是要实行绝对禁运,走私者一律重刑震慑。
其次,对参与互市的商贩要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和信用记录,定档。信用良好者,可以给予减免税收的好处,或者优先交易权。有前科者,首接打入后名单,禁入榷场。
第三,暗中扶持,引导有实力的可靠的大族,赋予特许经营权,使其成为朝廷的代理。
第西,利用榷场互市产生的利润,拉拢,分化对方国家的不同部落或者势力,亲宋的,则给予贸易倾斜,桀骜不驯的,就进行贸易制裁,首先要让对方内部因为利益不均而产生矛盾,就能无力一致对外了。
最后就是着重使用商人,商人这个职业本就行走西方,消息灵通。可以设立专项奖励,鼓励商人举报走私,获得对方的军情。
思路既定,沈瑜提笔蘸墨,以“榷场者,非独通财货之衢(音同渠),实乃安边制夷之枢机也。”作为开篇,将上述五条理念融入,引经据典又不拘泥于古。
这诗赋这一场,确实是沈瑜最擅长的,题目为《赋秋日汴河怀古》。
看到这个题目,沈瑜差点笑出声。怀古?汴河?这不是瞌睡了送枕头吗?
他脑中瞬间涌现出无数后世咏史名篇,最后锁定一首《木兰花慢》。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
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
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
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
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
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
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