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严党和清流党 > 第374章 视角不一样的鹿鸣宴(第2页)

第374章 视角不一样的鹿鸣宴(第2页)

原本可能绵长尴尬的敬酒环节,在他主动的“称兄道弟”与毫不吝啬的赞美声中,竟走得异常顺畅,甚至隐隐透出一种不拘一格、惺惺相惜的奇异和谐。

席间众人,有人暗赞陈恪通达人情,处事圆融;也有人腹诽他故作姿态,笼络人心。

但无论如何,那份年轻座师带来的视觉冲击与心理不适,确被他巧妙地抚平了。

敬酒完毕,进士们各自散开,与同僚、前辈交谈。

陈恪目光扫过全场,留意到几人。

温应禄正与殷士儋、梁梦龙低语,三人脸上都带着劫后余生般的庆幸和对未来的期许,显然更亲近彼此。

梁梦龙眼神依旧明亮,似乎还在回味自己那篇关于水师护商道的策论。

温应禄则挺直了腰板,目光炯炯,那份刚直并未因金榜题名而磨损。

曹大章,这位文采斐然、也曾被他列入“甲上”名单的进士,此刻并未与温应禄、梁梦龙等同窗一起,反而正与赵文华谈笑风生。

两人举杯对饮,赵文华那眼中闪烁着对“得意门生”的欣赏,手掌甚至亲热地搭在曹大章肩上,低声说着什么。

曹大章微微躬身,脸上是恰到好处的恭谨与受宠若惊。

陈恪心中了然。

曹大章的文章他也看过,才华是有的,但字里行间透着对“大树”的渴望。

选择攀附严党门下,对曹大章而言,或许是条更“稳妥”的青云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恪并无强求之意,人各有志,这官场本就是百川归海,各寻门路。

只是看着曹大章与赵文华相谈甚欢的画面,他心中不免掠过一丝极淡的喟叹:树大虽好乘凉,焉知哪日树倒猢狲散?

他微微颔首,便移开了目光,无意打扰。

身边却有人靠了过来,带着一丝拘谨却热烈的气息。

是新科会元,陈谨。

这位年纪只比陈恪略长的会元,脸上少了些进士及第的狂喜,却多了近乎虔诚的敬仰。他望着陈恪,眼神亮得惊人,仿佛信徒仰望神只。

“恩师……”陈谨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学生拜读恩师《盐铁论》旧作,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尤以‘国用民本,不可偏废’之论,如醍醐灌顶!不知恩师当年在龙泉书院讲‘知行一体’时,何以将阳明先生之心学,与管子盐铁之策融会贯通?”

他语速极快,问题一个接一个,从陈恪的旧文,到龙泉书院的讲学,再到经义典籍中的微言大义,引经据典,侃侃道来,显露出深厚的学问功底。

这突如其来的学术“轰炸”让陈恪也微微一怔。

陈谨这个书呆子,木楞的外表下竟藏着一颗如此炽热的求学之心,且问题刁钻扎实,绝非泛泛而谈。

但陈恪岂是易与之辈?状元郎的底子加上两世为人的积淀,让他胸中自有丘壑。

他略一沉吟,便朗声回应,引《论语》论民生,借《管子》谈调控,更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自己在苏州练兵、火药局改制的实务结合,深入浅出,鞭辟入里。

字字珠玑,句句切中要害。

“……故知‘知’在庙堂之高,体察民情,洞悉时弊;‘行’在江湖之远,兴利除害,经世致用。

知而不行,空谈误国;行而不知,盲动祸民。

龙泉讲学,意在警醒士人,莫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腐儒,亦莫做只知蛮干、不识大体的莽夫。

为官一任,当以‘知’为灯塔,‘行’为舟楫,方能在宦海沉浮中不迷航,不负圣恩,不负黎庶!”

陈恪的声音清朗,回荡在渐渐安静下来的苑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