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安言简意:“力度还是小了些。”
李风庭:“哦?你有什么建议?”
陆安沉声说道:“重要的是得让大众接触得到,这样才能更加向往、更加喜欢,受众面才能更大。”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就是推出衍生版的民用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元界智控可以出资创建相关的赛事,比如机器人格斗赛事,甚至激进一点还可以搞大场景的非实弹枪斗术竞赛、个人竞技、团队竞技等多种竞技模式。”
“通过推动体育竞技化,让每一个年轻人他只要想就一定有接触和参与的机会,也等于是把培养武装人形机器人操作员的沉没成本转嫁给社会。”
“当他被征召入伍,还未接触真正的武装机器人就已经有了很扎实的基础。”
说到这里,陆安顿了顿转而笑道:“附带的经济效益就不用多说了,这肯定能为社会带来一个新兴业态,新的经济增长点。军民两用战略,可用庞大的民用市场的利润支撑来反哺军用。”
“个人消费不起,但肯定会催生类似网吧网吧这样的体验馆,大众能通过类似的体验馆,以较低的成本支出也能接触到,几十万的机器人消费不起,但花个两三百块钱限时体验还是出得起的,
“此外,元界智控还可以推出家政服务型机器人,以民用产品维持生产线不中断。毕竟军用武装机器人,即便大规模采购也不会超过10万个,等军方采购结束,生产线就得停工停产,技术工人也会流失。”
“以后再重新组建就困难了,成本也降不下来。我们绝对不能重蹈老镁f22战斗机生产线的复辙。军民两用模式下,军品采购结束,但有民用端产品维系产能,生产线就能保住,尤其是技术团队能保住。”
听了陆安这番话,李风庭不由得点了点头,略作沉吟便说:“你的这一建议确实非常值得研究,我回头把你这个想法写报告递交给上级。”
如果上边批准人形机器人可以推出衍生版的消费级产品,那就可以进一步推动民用化的家政服务型机器人。
现在的情况是国家对于武装机器人是列为秘密军事装备,至今还没有公开露面过。
只要还处于保密状态,民用化的人形机器人就没法推动,因为要给军事机密让步。
不过陆安倒不担心,推动民用化肯定是必然趋势。
无非是早和晚的事情。
因为军方的长期自标显然是奔着武装人形机器人常备化去的,同时也需要技术迭代,发展更先进的下一代军品,那就离不开民用市场的反哺。
这一点在造船业已经得到充分验证,造船厂通过接大量的民船订单支撑船企的利润,有资金研发新技术。
新技术又用于军舰上来,支撑军舰下饺子。
造军舰的利润其实不高,军舰的总吨位量也是没法跟民船订单相比的。
重要的是,让船厂有活儿干、有单接,技术和人员才不会断代,重型工业一旦出现技术断代想复产简直比登天还难。
阿镁立卡把f22战斗机生产线给拆掉后,再想重新恢复生产线已经是不可能了。
人员被裁撤,图纸都不知道弄哪里去了。
原来那些搞f22的工程师不是逝世就是转行,技术没有传承下去,导致想重启f22生产线的人甚至连图纸都看不明白,又怎么可能恢复得了生产线?
包括老镁上个世纪搞出了牛笔的“土星5号”火箭,以及众多登月技术,老苏没了后都是大砍项目,技术断代,现在他们想搞也搞不出来了。
显然,道理也是一样的,这套逻辑放在元界智控旗下的武装人形机器人也适用。
以武装机器人目前的造价成本,军方顶多采购五六万个,而且还要分好几年进行分配采购。
这点产能,等元界智控旗下子公司的超级工厂建造完成投产后,一个月的产能就能干到3万个机器人不是问题,一年就可以造几十方个机器人出来。
产能拉爆,百万级规模都没问题。
但非战时状态,军方不可能动辄下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个的采购订单。
没活儿干,那就只能让员工调岗去做别的业务,或者直接裁撤掉,时间长了就有技术断代的风险。
元界智控特殊一点,有陆安这个堪称开挂的大boss在,他肯定有能力恢复生产线,但时间成本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成本,还有很多科技树等着陆安去亮呢。
走军民融合两用的路线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潜在问题,军用订单交付完,工厂照样不会停工停产,转而去做民用订单就行。
整个技术体系就能得到有序的传承,不会出现技术断档、断代的风险。
在接下来的日子,陆安的这些建议被李风庭整理提交了上去,上级有关单位也在进行着重研究探讨。
陆安在军事基地里呆了半个月左右,把后续测试安排交给付晨来带队,他自己则准备返回嘉宁市,公司有些事情也需要他这个大boss来拍板决策,再者他还得搞定武装机器人的电池续航问题,
不能一直待在基地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