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十一,腊月廿六,气温低到零下。
瑾慎公司的门口贴着红对联。
是隔壁广告公司的小妹主动贴上的,贴歪了一点,没谁去扶。
没人在意这点细节,因为这公司内部的节奏比贴纸还稳。
整整五个小区,在过去西周内完成了接盘流程。
平均每个项目从资料交接到制度落地,只用六天半。
第七天,全部运转如常。
新岗位上岗、夜班制度重排、安保布控换表、清洁打表绩效制。
每一项调整都有人签、有人盯、有人查。
没人加班,但也没人摸鱼。
干完了就走,错了就记。
整家公司不到二十人,却比外面几十人项目部还清清楚楚。
范向东站在外场的项目临调板前,手里拿着笔,一笔一划写下:
“第十一次巡查无意外,摄像头第七号位遮挡己清除。”
写完收笔,签名、时间、盖章,一气呵成。
陆瑾言那边也没闲着。
她对接的是街道物业对口科、合同监督小组,还有原物业团队的分摊清算协调人。
从外头看,这公司像是刚起步的小微机构。
但从里头看,这公司的执行力和落地力,像是进了五年场的老牌团队。
出事了吗?也有。
有人恶意划车,有人深夜断电,还有一次原团队负责人打着旧关系牌堵门抗议。
但每一次都没拖超过48小时。
范向东的做法是:保留证据,走司法程序,不解释,不托词。
陆瑾言的做法是:联系保险端,申请赔付通道,转交责任人。
从头到尾,没让项目部出一分钱。
“你不是谁都能挡。”有人说。
陆谨言接:“但我们能把账记清。”
过年前西天,办公室里没有一人请假。
陆瑾言坐在办公桌前,翻着一份来自闵行某街道物业办的转接询函。
信件口气礼貌,语气却实在:
“如贵方在年后,有能力承接新片区试点项目,请预留对接窗口。”
她没立刻回复,只在空白页上写了一个字:“缓。”
信是第三封了。
还有来自老城区联合居委、某旧改项目协调组,以及一间民营地产公司的试探性邀请。
没有哪封信明说“请你们接”,但每一句话里都藏着那意思:
你们是不是有空?能不能再接一块?
这些人没谁见过瑾慎的宣传册,甚至也没人来拜访过办公室。
他们听说的是:
“这家公司上个月接了五个盘,投诉全消,交接不拖。”
“换人就换人,不吵、不演、不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