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权力的诱惑是巨大的,慈禧的野心不断膨胀,与奕欣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大。
同治四年(1865年),在慈禧幕后支持下,蔡寿祺等人联名上疏弹劾奕欣,指责他揽权、徇私等罪状。
慈禧毫不客气,下旨免去了奕欣的议政王头衔和其他一切差事,只保留了恭亲王的爵位。
这一事件是慈禧对奕欣权力的首次重大打击。
后来在满清宗室劝说下,慈禧最终同意恭亲王复职,
但议政王头衔再未恢复,奕欣权力顿减,地位下降。
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突然暴卒。
此前,慈安太后在一定程度上对慈禧起到了制衡作用,
如今慈禧失去了唯一能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物,
随着光绪帝继位,醇亲王奕譞地位逐渐提升,作为光绪帝的生父,
奕譞与慈禧关系更为紧密,这使得慈禧在与奕欣的权力相争中逐渐占据上风。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这成为了慈禧彻底扳倒奕欣的绝佳契机。
【一群听话的人】
赶走了奕欣,慈禧得换上自己信得过的人。新的军机处班子堪称“量身定做”:
领头的是礼亲王世铎,这人没啥野心,最大的优点就是“乖,听话”,凡事都先看慈禧脸色。
实际操盘的是光绪帝的亲爹醇亲王奕譞,别看他平时低调,却是慈禧的“自己人”。
当年正是这个慈禧的妹夫,主动把儿子送进宫当皇帝,换来了慈禧的绝对信任。
还有庆亲王奕匡,这个王爷是慈禧刚入宫时的写家书先生。
奕匡的毛笔字写的特棒,慈禧总是让他给家里写信,如今慈禧算是报恩,把他拉进了权力中枢。
这帮人能力未必多强,但胜在对慈禧忠心耿耿,绝不敢像奕欣那样跟她叫板。
新班子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表忠心:以后朝廷大事,不管大小,都得先请示慈禧,她点头了才算数。
这下,慈禧彻底把中枢权力攥在了自己手里,再也无人能制衡慈禧,晚清“太后专政”进入了新阶段。
这场“易枢”看着是因战事而起,实则是慈禧谋划多年的权力布局。
奕欣当年帮她发动“辛酉政变”夺了权,可翅膀硬了之后就想搞“制衡”,时不时跟慈禧唱反调。
慈禧早就想换血,只是缺个机会。
中法战争的败仗,正好成了“清君侧”的完美借口。
既清理了不听话的旧臣,又能对外摆出“整顿吏治、一心抗敌”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