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清宫秘史讲的是什么 > 第265章 甲申易枢(第3页)

第265章 甲申易枢(第3页)

还能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一石三鸟,这操作堪称晚清权力斗争的“教科书案例”。

只不过,这场政变虽然让慈禧如愿掌权,却也把一群缺乏远见“听话者”推上了高位。

后来甲午战争的惨败、清末改革的混乱,多少都能从这次“甲申易枢”里找到源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毕竟,对统治者来说,“听话”或许比“能干”更重要,但对一个国家来说,这往往是灾难的开始。

【康有为第一个上书】

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北京,秋风卷着落叶掠过琉璃瓦,也卷来了一个广东举人的焦虑。

这人叫康有为,广东南海人,此时刚过而立之年——31岁,正攥着一叠写得密密麻麻的文稿,在紫禁城外围打转。

他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事:给光绪皇帝上书,逼着这个年轻的天子变法。

这时候的康有为,还不是后来呼风唤雨的“维新领袖”,只是个刚考完顺天乡试的举子。

按规矩,举人没有直接给皇帝递奏折的资格,想让奏折送进养心殿,得托关系找高官代转。

可他写的东西,字字都像烧红的烙铁:痛骂朝廷守旧误国,说列强正磨刀霍霍要瓜分中国,

逼着皇帝必须立刻改制度、开言路、选贤能——这哪里是上书,简直是给沉睡的大清扔了个炸雷。

他先找到自己的老师、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盛昱,把文稿递了上去。

盛昱看完直嘬牙花子:“这话说得太冲了,递上去怕是要掉脑袋!”婉拒了。

康有为不死心,又托人找了几位朝中大臣,结果不是被拒就是提醒他小心:

“年轻人,朝廷的事轮不到你一个举人操心。”

其实大臣们怕的不是康有为,是怕奏折里的内容。

当时中法战争刚结束没几年,朝廷上下还在“粉饰”太平,康有为却直接戳破“盛世”的假象,

说“强邻四逼于外,奸民蓄乱于内”,还敢提“变法”——这在守旧派眼里,跟谋反差不多。

31岁的康有为,站在寒风里看着紧闭的宫门,手里的《上清帝第一书》被攥得发皱。

他明明看见国家在往下滑,却连皇帝的面都见不着。

最后,这封凝聚着他满腔热血的上书,硬是没能递到光绪手里,被死死卡在了中间环节。

但他没白折腾。这事儿在士大夫圈子里传开了,有人骂他“狂生”,也有人佩服他的胆量。

广东南海来的康有为,就这么凭着一封没送出去的奏折,在京城刷出了“存在感”。

谁也没想到,这个31岁四处碰壁的举子,十几年后会搅动整个晚清的风云。

而这次上书,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虽没掀起浪花,却已悄悄打破了沉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