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小道近便,从铁路大桥下穿过,再越过程屯女儿河大桥,沿着山边与河边拐上几个弯便能抵达。
它是老百姓常年行走踩出来的,高文革和李风顺就曾走过。
荒石沟呈椭圆形,沟里土壤稀少,石头居多,沟底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
大的坑面积可达几十平方米,小的则不足一平米;深度也各有不同,浅的不到一米,深的超过两米。
关于沟底众多坑洼的形成,当地流传着一个与二郎神有关的传说。
据说二郎神追赶孙悟空时跑累了,一屁股坐在山顶,山顶的尖顶承受不住他的重量,瞬间被坐平。
二郎神坐下休息时,脚踩在海边,金枪扎入海里,枪杆搭在肩头,双手压在膝盖上,头微微下垂,下巴正对着荒石沟。
当时,他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砸在石头上,大颗且落下速度快的汗珠砸出大坑,小颗的则砸出小坑。
坑里泉眼众多,干旱时节,社员们常常来这里挑水。
但由于人多水少,社员之间难免产生矛盾。
除了那几十个形如泪坑的地方,沟底其他区域石多土少,且沟里没有人居住。
沟坡和山岭多由玄武岩和石灰岩构成。
专家称,几万年前这里曾是海底,这一山脉下方有一块完整的水平玄武岩层,所以地层十分稳定。
此外,还有历经亿万年,由大海中的砂土、植物、生物挤压形成的较薄沉积岩。
专家的这番话让大家十分欣喜。
地下稳定,意味着这里是风水宝地。
平日里,荒石沟的坑里有水,只有到了雨季,沟里才会形成时令河。
这时令河的规模随雨量大小而变化,雨水小时是潺潺小河,雨水大时则变成滔滔大河,当雨量特别大时,河水会变得狂躁,裹挟着许多山石冲下,使得沟外到女儿河之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
高文革和吴权穿梭在荒石沟的嶙峋怪石间,本想着能看到潺潺流水,结果目之所及只有干裂的河床和裸露的石头。
眼前这番萧瑟,一下把他们拉回了孙家玉老师的课堂。
那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下午,阳光暖烘烘地照进教室。
孙老师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干涸”二字,拍拍手上的粉笔灰,点了几个同学起来读。
大家底气十足,扯着嗓子念“gānhu”。
孙老师连忙摆摆手,“同学们,这个词念‘gānhé’,指河流、池塘没水,干巴巴的样子,大家可别记错啦。”
谁能想到,当时学的这个词,在此时的荒石沟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喜欢三线情怀请大家收藏:()三线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