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前线。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列柳申科上将,在困境中,连续地向前不久已秘密迁址到赤塔的苏军远东前线总指挥部,发出紧急求援电报。
(895)
堪察加半岛。西海岸,寒带小村落,奥帕拉。
宋时轮纵队两个先头旅在航渡中进入12月份。因为出发紧急,没来得及换装,部队仍然身着秋季作战服。
后勤部紧急配发的一船冬装已从大连启运,计划在登陆实施两天后到达。
为不致贻误战机,部队义无反顾地启航了。在横跨鄂霍次克海的6天航渡时间里,寒冷日甚一日,在船上就开始出现轻度冻伤。宋时轮后悔了,发电催促冬装运输船加快速度。
登陆地域并无敌人守卫,因此上岸顺利。但堪察加的冰天雪地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从未经历的严寒,一下子就剥夺了这支劲旅的活力。
几天里,搜集枯枝败叶、伐木烤火成了部队的首要工作。
更为严峻的是,苏军发觉中国人在西岸登陆后,立即派出第34滑雪团进行骚扰,利用季节优势,把登陆部队压制在纵贯半岛的中部山脉之下--这颇有点芬兰滑雪兵当年对付苏军的味道。
同时,苏军还派出基地最后保存的潜艇和鱼雷艇,贴着海岸线溜到半岛西海岸巡逻,竟将缺少护航、且疏忽大意的华军冬装运输船击沉!
本来苏军在堪察加半岛常年只驻守一个第101师,只有8000余人;并由于长期偏居一隅而缺少作战经验。而宋纵队两个旅14000人久经战火,实力对比显然占优。
结果,由于严寒造成的大量非战斗减员,登陆部队竟几乎处于要么被冻死、要么被歼灭的绝望境地。
事情惊动了各个方面。毛泽东在沈阳大为光火,挥笔痛批海军--居然第三次忽视反潜,造成恶果!
北洋舰队领导集体作了深刻检查,一边等待处分,一边抓紧把训练尚未完成的刘华清反潜支队,火速调往鄂霍次克海。
(896)
12月7日,东京,第一大厦。
罗瑞卿中将得到萨瑟兰参谋长的紧急约见,匆匆赶到。
萨瑟兰少将微笑地通知--
&ot;将军&ot;命令他转告罗中将:离千叶机场不远的美军仓库里,积压了一批为驻日美军准备的冬装。因为东京天气不算寒冷,驻日美军又在减少之中,这批冬装可以临时调拨给中国军队使用,以此作为对某种战略默契的小小赞助。
罗瑞卿喜出望外,当下就去仓库察看落实,并立即电告沈阳。
当晚,一个中队的c-82远程快速运输机就降落千叶机场。罗瑞卿派人组织当地日本工人,数百人连夜装运,还在现场用美元发了工资。
c-82机群凌晨起飞。这次,驻守新知岛的方子翼上校出动了两个护航中队。
上万套棉帽、棉大衣、棉手套、军靴等冬装,和一些取暖设备、防冻药品、鸭绒睡袋等,陆续空投到宋时轮纵队的阵地,终于使这支冻僵的部队渐渐苏醒,恢复活力。
《朝日新闻》还为此发了专稿,题为《&ot;道格拉斯棉袄&ot;和巧克力,挽救堪察加解放军》。顺便还吹嘘了一下&ot;日本清酒也有保暖驱寒作用&ot;云云。--但被人指出&ot;指望酒精保暖是十分错误的&ot;。
后来,堪察加的严寒困厄,和紧急抢运&ot;道格拉斯棉袄&ot;的范例被写入中国国防军的《后勤工作手册》。
一周后,宋纵队的后续兵力2个旅和炮兵团换装完毕,再次登陆堪察加,于是发动了被严寒推迟半个月的、对半岛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钳型攻势。
根据&ot;海军毛委员&ot;的命令,北洋舰队在隆冬之际出动配合。陈锐霆准将带领巡洋舰炮击舰队,在白令海的流冰大雾中,为战役提供火力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座舰、7000吨的&ot;井冈号&ot;终于击沉苏军仅存的那艘&ot;萨马拉号&ot;驱逐舰,让他开心不已。这可是在他渴望的&ot;舰对舰&ot;作战中,击沉唯一的一艘2000吨级战舰呢。尽管有那么点&ot;以大欺小&ot;的味道。
堪察加半岛上,力量悬殊的战斗进行了一星期,以苏军101守备师投降而告终。
(897)
达里冈皑草原。纳兰岗峦。
孔庆德亲自驾驶吉普车,陪同刘伯承司令员和泰勒将军,在每个山包、洞库和机场上查访、巡视、逗留。
故地重游,泰勒心中充满感慨。
四年前他在这里渡过一段难忘岁月。那是最艰苦的年代、最需要胜利鼓舞的时期。那时节每一分进展、每一寸成功都激起他一阵发自心底的欢呼……
而那以后的成就,不管是在满洲、欧洲还是在美国,却都很难再打动他了。所谓见多识广,所谓胜利疲劳症,就是后来的心态吧。
走向成功那一瞬间,永远比获得成功的时刻显得更关键……
另一份感慨,就是他当年那些战友、兄长、上级,都已不在人世。史迪威、巴顿、卡尔迅……短短四年里,在纳兰山打过仗的美国陆军将领只有他一人硕果仅存。
他决心要在这里为他们建造一座纪念碑。
就是为了这座碑,为了以后还能时常来这里瞻仰、凭吊,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纳兰山作战后勤基地,和它的中美开拓者们,他也要施展全力,使这个基地,保留在中国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