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源挥挥手,“说说你的情况吧”。
刘香定了定神,如实禀报道:“回禀殿下,小人麾下现有大型战船两艘,中型战船三十余艘,经验丰富的水手四千余人”。
略一停顿后,他继续交代,几乎毫无保留:“此外,在台湾南部一带,小人还有一处经营多年的港口据点,留守人员两千余人,其中包含不少技艺娴熟的船匠,以及部分眷属”。
他这番话,近乎是将自己的全部家底和盘托出,颇有破釜沉舟、以示坦诚之意。
不过这般毫无保留的态度,反而让秦思源心中升起一丝疑虑,他来到这个时代已逾十年,见识过无数惊才绝艳之辈,绝不会小觑古人的智慧。
他深知,这个时代的人们绝非愚笨,他们只是受限于时代的视野和旧有的规则枷锁,而未能踏上变革之路。
这其中的根源,往往在于最高统治者的抉择与导向,而不是本身没有精彩绝缘之人,只是被统治者压制了。
这使他联想到后世的某种观点:若非西方文明火种的冲击,整个世界或许仍将在旧有的轨道上徘徊,普通人难以挣脱固有的阶层束缚。
这种说法虽不无夸张,但从历史长河来看,确有其道理。
原本的历史上,大明覆灭后,大清掌权,恰逢西方科技与工业革命蓬勃兴起,当时的统治者并非对此一无所知,却最终选择了闭关锁国,本质上是为了维系自身的统治稳固。
秦思源相信,即便当时是大明延续,为了维持统治,大概率也会做出类似的选择,这是旧时代统治逻辑的必然。
正因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这些年来,他主动放弃了诸多本该属于君主的绝对权力,转而致力于引导整个国家向前发展。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如今的大夏,已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秦思源的思绪飘远,殿内一时寂静,只有灯花偶尔噼啪作响。这短暂的沉默却让刘香额头上再次沁出细密的汗珠。
待秦思源回过神,语气平和却自带威仪地说道:“起来回话吧,本王说过,在大夏,无需行此跪礼”。
“谢殿下!”,刘香又叩了一个头,才有些艰难地站起身,长时间跪地答话,他的膝盖早已麻木。
“按常理而言,你也是纵横四海、见多识广之人”,秦思源目光如炬,直视刘香,开门见山地问道,“本王不相信施琅离去时未曾邀你同行”。
“你为何不选择像他一样远走南洋,另辟天地,反而要冒险来见本王?”。
这个问题尖锐而直接,无法回避,这些常年在海上讨生活的人,深知世界之广阔。
以刘香的实力,完全有能力远赴南洋,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基业,称王称霸亦非难事,根本不必在此承担风险。
施琅离开也就是因为这样,当然,他可能也是迫不得已,毕竟许华就是因他而死,而许华又是情报局高层,他那是害怕而被迫离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