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苏攻美守时期,世界正步入数十年来最为宽松、自由的阶段。欧美为与红熊争夺全球影响力,对除红熊和内地外的资本主义国家及第三世界国家持开放态度。
米帝的世界领袖形象,亦是因红熊竞争而刻意打造。
此时,即便是亚洲投资者,只要资金充裕,欲赴欧洲或米国投资,除国防相关领域外,几乎无障碍。
半导体这类高科技行业,同样欢迎除红熊和内地外的资本。
法兰西第三经济银行,虽名含“第三”,实则仅为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同类银行在国内众多。
秦安收购其一,并不引人注目。
抵法一周后,秦安正式提出全面收购第三经济银行的意向,当时已持股55。65%。
“第三经济银行当前股价48。5新法郎。”
“将以溢价10%,即每股53。35新法郎的价格,向全体股东发起全面收购。”
全面收购上限设定为66。5%,因65。9%为法兰西现行商业政策中的持股限制。
按法兰西规定,持股超三分之二即需全资收购。
然而,法兰西商业法律中存有一项矛盾条款:任何银行或公共服务类公司必须拥有50个以上股东,即无法独资控股。
故而,秦安目标为绝对控股,而非全资收购,66。5%即为所求。
第三经济银行的股本约为11亿股,若以53。35新法郎的收购价计算,预计需560至590亿新法郎完成收购。
此收购价非最终价,可能还有溢价空间。这意味着,第三经济银行的市值未达60亿美元。
但秦安仅需持有66。5%股份,因此无需筹备全额60亿美元资金。
他向法兰西第三经济银行提出全面收购要约后,秦安这个名字首次进入法兰西商业精英、部分高层及民众的视线。
如法兰西当红女明星伊丽莎白·阿佳妮,在报纸上看到秦安的收购新闻后感叹其财力。她还想起自己在该银行有小额投资。
与此同时,法兰西银行总裁让·德康特勒·贝利亚也从下属处得知有亚洲全面收购第三经济银行。
法兰西银行是高卢国的银行,历史悠久,由银行家让·德康特勒和让·德佩雷戈于1800年创立,后逐渐发展为国有化机构。贝利亚作为总裁,同时是高卢国银行管理委员会主席,掌控着国内金融、证券和银行的相关活动。
身为推动金融改革的一派,贝利亚对秦安的收购行动表示兴趣,并决定约见秦安。
秦安接受了贝利亚的会见邀请。
他明白,若要在高卢国获取利益,成功收购渣打银行的大部分股权,必须与法兰西相关部门,特别是金融、银行的高层建立联系。
原本计划通过农业信贷银行牵线,但出乎意料的是,法兰西银行总裁贝利亚主动提出会面。
秦安欣然同意。
在抵达巴黎的第五天,双方约定在巴黎十六区的一座豪宅相见。
十六区位于塞纳河右岸,以高端住宅为主,拥有众多外国使馆和巴黎最宽的街道福煦大街,被视为巴黎最富裕的区域之一。
秦安了解十六区的价值,决定在此购置房产作为投资。
他联系了在法兰西的头号心腹、第三经济银行总裁查里曼,表达了购房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