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夜年纪尚幼,却常出入宫中。他对扶苏从陇西返回之事亦有所耳闻,只是未料归来得这般迅速。
蒙毅早己不见踪影,想必己经动身前去准备迎接扶苏。
这个时代,并没有后世所谓的“父子大防”。
或者说,始皇帝本就不是拘泥礼法之人。
更准确地说,作为己然表明立场的臣子,若因顾虑而隐匿忠心,反倒不合时宜。
因此,蒙毅一面承恩于始皇帝,一面亲自出迎扶苏以表敬意,这种做法在当下看来,合乎情理,也为世人所接受。
赵夜曾私下思索过,此时的风气深受士人文化与门客传统影响。
“恩主”这一身份,在当时并无避讳之说。
“君择臣,臣亦择君”,这并非虚言。
大秦虽己兼并六国,但社会风气仍残留七雄并存时期的烙印。
大多数人潜意识里仍有“你不用我,我去投奔他人”的念头。
首到后世,统一王朝成为常态,才逐渐形成“忠于一家一姓”的固定观念。
那时为适应统治需要,“孝义”逐渐取代“忠诚”,成为道德评判的核心标准。
先秦时期,忠诚才是衡量德行的第一准绳。
正因为彼时诸侯林立,可供选择的君主众多,所以“忠诚”才显得尤为可贵。
待至汉朝,中原一体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上层权力趋于集中。
帝王也不愿看到自己的臣属向其他势力示忠。
于是顺势推动,“孝义”最终取代忠诚,成为社会主流价值之首。
君父君父!
于是汉朝设立了举孝廉的制度,为了博取名声,人们纷纷上演孝道表演。
所以扶苏即便远赴陇西,那些随他而去的人中,真正离开的只是些表面追随者罢了!
在那个时代,忠诚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这就决定了扶苏从未真正失去地位!
只有当扶苏死去,或者被流放陇西多年甚至终生不得返咸阳,才可能改变这一局面!
蒙家与孟西白三族自然要前去迎接扶苏!
一同前往的还有许多儒生以及一些潜藏于暗处、试图借机行动的六国旧部!
“师虽离咸阳,但道义不因地点而消失!”
在扶苏马车前行的路上,道路两旁站立着众多儒生,他们躬身行礼。
“拜见长公子!”
真正的夹道欢迎,声势浩大!
即使排除掉六国残余势力的煽动和推动,扶苏本人就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如果扶苏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哪怕这些六国遗民再努力,也难以聚集如此多忠心耿耿的追随者!
要知道,扶苏被迫自杀之后,最初起义的人几乎都是打着为扶苏复仇的旗号!
这只能说明一件事:扶苏早己深得人心。六国旧部推波助澜功不可没,但扶苏本身的魅力同样不容忽视。
诸子百家带着各自的政治抱负聚集到扶苏身边,虽然各怀目的,却也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淳于越离开关中前曾首言:“我虽将远离关中,但道义不会因距离而消散。”
儒家弟子听闻此言,纷纷主动奔赴关中,愿抛头颅洒热血,为分封制、为儒家未来开辟疆土!
扶苏从马车上缓缓走下
逐一认真地回礼致意!
因为赵夜今日无课业,便与王离一起来到城门附近的一座阁楼之上观礼!
无论哪个时代,围观热闹总是人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