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天幕并没有像人们恐惧(或病态期待)的那样,开始解剖下一个国家的伤亡。
幽蓝与惨白的光流在天幕边缘加速流转,冰冷的合成音毫无预兆地,再次首接灌入每个人的脑海:
【历史回溯:萨拉热窝事件后关键外交节点加载…】
天幕中央,法国伤亡的惨烈画面迅速淡去、缩小,被新的、冰冷的文字取代: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于萨拉热窝遇刺身亡。】
【1914年7月5日:德皇威廉二世于柏林波茨坦宫,向奥匈帝国驻德大使,承诺无条件支持奥匈对塞尔维亚采取任何行动。】
【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王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极其苛刻,限48小时答复。】
【1914年7月24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支持塞尔维亚,开始秘密军事动员(“预先动员时期”)。】
【1914年7月25日:塞尔维亚回复奥匈最后通牒,接受大部分条款但拒绝部分主权要求。奥匈帝国随即宣布断交。】
【1914年7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提议召开国际会议调解危机,遭德国拒绝。】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7月29日:俄国宣布为支援塞尔维亚,进行针对奥匈的局部动员。】
【1914年7月30日:德国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12小时内停止动员。俄国拒绝。】
【1914年7月31日:德国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询问其中立立场,并限18小时答复。德国同时向俄国宣战。】
【1914年8月1日:法国拒绝德国最后通牒,宣布总动员。德国向法国宣战。】
【1914年8月3日:德国入侵比利时(施里芬计划启动)。】
【1914年8月4日:英国以保障比利时中立为由,向德国宣战。】
--
冰冷的日期和简短到残酷的文字,像一条条铁链,在惨白的天幕上快速滚动、延伸。
每一个日期,每一个事件,都像一颗冰冷的铆钉,将欧洲这辆失控的列车,死死铆在通往“世界大战”的铁轨上。
柏林,威廉二世看着“承诺”那行字,脸色铁青。
巴黎,普恩加莱盯着“法国拒绝…宣布总动员”,手心里全是冷汗。
伦敦,格雷爵士看着自己那被拒绝的“国际会议”提议,发出一声无人听见的叹息。
圣彼得堡,尼古拉二世看着“俄国宣布…局部动员”和紧接着的德国最后通牒,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维也纳,老皇帝看着“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枯槁的手指微微颤抖。
萨拉热窝那间破公寓里,普林西普看着“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那行字,身体剧烈地抖了一下,仿佛被无形的子弹击中。
而下面那一连串滚动的宣战日期和动员令,像一条条绞索,套在了他和所有塞尔维亚人的脖子上。
天幕之下,死寂更深了。
原来那吞噬百万生命的绞肉机,是这样一步步,在短短一个月内,被外交辞令、最后通牒、秘密动员和轻率的宣战书,冷酷地组装起来的。
窒息的等待,化作了更深的寒意。
所有人都明白了:天幕展示的法国惨状,绝非孤例。
那冰冷的倒计时——32天——指向的,正是这末日齿轮开始咬合的时刻。
而他们,无论君王还是平民,都己被卷入这无可逃避的洪流。
天幕的光,依旧冰冷地笼罩着。那一条条滚动的外交节点,像为整个欧洲敲响的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