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左传游记有哪些特色 > 第94章 追风逐影记僖公二十四年(第3页)

第94章 追风逐影记僖公二十四年(第3页)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僖公第二十四年的世界。

话说,就在鲁僖公执政鲁国第二十四个年头的时候,和先前一样,只见在这中原大地以及周边地区,各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时时刻刻都密切关注着发展与壮大国力,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机会和机遇。

与此同时,它们彼此之间,相应的战争攻伐,求贤纳士,外交谋略等的一系列行动,亦是层出不穷。

机会,往往是把握在有充足准备之人的手中。

至于其中的变故,似乎也在向我们说明,这最后的“赢家”,必定是有沉得住气的心境,与日积月累的强大实力。

鲁僖公二十四年的春天,依照周历,正值正月时节。凛冽的寒风依旧在中原大地上肆虐,广袤的田野里,冬小麦在积雪的覆盖下,积蓄着生长的力量,等待着春风的轻抚,开启新一轮的生命轮回。在各个诸侯国的城邑中,百姓们在春节的氛围里,虽生活依旧艰辛,但也怀揣着对新一年的期许,举行着传统的祭祀活动,祈求上天庇佑,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在各国的朝堂之上,君主与臣子们齐聚一堂,谋划着新一年的发展策略,或商讨着如何扩充军备以应对潜在的威胁,或思索着怎样发展农桑来增强国力。

时光匆匆流转,转眼便到了夏天。此时,原本宁静的中原大地,却被狄人的铁蹄打破了平静。狄人以其剽悍的骑兵为先锋,如同一股黑色的洪流,朝着郑国汹涌扑来。郑国边境的烽火台上,狼烟滚滚升起,迅速向国内传递着战争的警报。郑国的百姓们陷入了恐慌之中,纷纷收拾细软,向内陆逃亡。郑国的军队匆忙集结,奔赴前线抵御狄人的进攻。战场上,狄人的骑兵在原野上纵横驰骋,他们挥舞着长刀,发出阵阵呼啸,郑国的士兵们虽顽强抵抗,但面对狄人凌厉的攻势,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时间,郑国边境硝烟弥漫,百姓的哭声、士兵的喊杀声交织在一起,一片凄惨景象。

秋天在战火的余烬中悄然来临,七月的天空格外高远,金黄的麦浪在秋风中翻滚,本应是丰收的季节,然而战争的阴霾却依旧笼罩着这片土地。在经历了夏天的那场战争后,郑国满目疮痍,田野里无人收割的庄稼逐渐枯萎,村庄中房屋倒塌,一片破败。而在其他诸侯国,人们也在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暗自调整着自己的战略布局,担心战火会蔓延到自己的国土。

寒冬伴随着漫天的飞雪如期而至,这个冬天对于周襄王而言,却格外艰难。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争斗日益激烈,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周襄王在这场权力的漩涡中逐渐失去了优势。无奈之下,他只能离开成周,前往郑国寻求庇护。当周襄王一行离开成周时,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目送这位曾经高高在上的天子离去,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同情,也有对周王室衰落的惋惜。而在郑国,郑国君臣以礼相待,为周襄王安排了居所,然而周襄王心中的忧虑却丝毫未减,他深知自己的处境艰难,周王室的复兴之路也愈发渺茫。

与此同时,在晋国,晋惠公夷吾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晋惠公在位期间,晋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他的一些决策引发了诸多争议。如今他的离世,让晋国朝堂陷入了短暂的混乱。大臣们开始为新君的人选争论不休,国内各方势力也在暗中角逐,试图在新的权力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而此时的晋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新君的选择将对晋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话说,正当时间来到鲁僖公二十四年的春天,周历正月,凛冽的寒风依旧在中原大地上呼啸,可此时的秦国都城雍城却弥漫着别样的气氛。秦穆公站在高大的城楼上,目光远眺,身旁是即将踏上归晋之路的重耳。为了这一刻,秦穆公筹备良久,他深知重耳归国对晋国乃至整个中原局势的影响。此次送重耳回国,秦穆公不仅派出了精锐的军队护送,还准备了丰厚的物资,旨在助力重耳顺利登上晋国国君之位,进而在晋国树立起亲秦的势力,以增强秦国在诸侯间的影响力。

《春秋》中对此事并无记载,究其缘由,是晋国并未将重耳回国这一重大事件通报给鲁国。重耳一行浩浩荡荡地朝着晋国进发,终于抵达了黄河岸边。黄河水奔腾咆哮,浊浪排空,狐偃怀揣着复杂的心情,缓缓走到重耳面前,双手捧着一块温润的玉璧,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这么多年来,臣一直背负着马笼头、马缰绳,鞍前马后地跟随您周游于天下。这一路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臣犯下的过错实在是数不胜数。就连臣自己都对这些过错深感愧疚,更何况您呢?如今您即将归国即位,臣自觉已无颜面继续侍奉在您左右,请允许臣就此离去吧。”

重耳听闻,心中一紧,眼眶微微泛红,连忙伸手握住狐偃的手,恳切地说道:“舅氏何出此言!若我日后有任何对不起舅氏的地方,就让这滔滔黄河之神为我作证,惩罚我!”说罢,他接过狐偃手中的玉璧,用力投入汹涌的黄河之中,以此表明自己与狐偃不离不弃的决心。

渡河之后,重耳的军队士气高昂,迅速展开行动。他们先是包围了令狐城,城中守军见重耳归来,且有秦军相助,人心惶惶。重耳的军队一鼓作气,成功攻入令狐。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向桑泉进军,凭借着勇猛的攻势,顺利攻入桑泉。随后,他们乘胜追击,一举占领了臼衰。

二月甲午日,晋国的军队得知重耳归来,迅速集结,驻扎在了庐柳。此时,秦穆公深知局势微妙,若晋军与重耳的军队正面冲突,必将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于是,他果断派公子絷前往晋军之中,向晋军将领们陈述利害关系。公子絷言辞恳切,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重耳归国乃顺应天命,若晋军执意抵抗,不仅会使晋国陷入内乱,还将损害晋国的利益。晋军将领们听后,权衡利弊,最终决定后退,驻扎在了郇地。

辛丑日,狐偃代表重耳,与秦、晋两国的大夫在郇地举行了庄重的会盟仪式。各方代表郑重地在盟约上签字画押,共同宣誓支持重耳即位。壬寅日,重耳满怀豪情地来到晋军之中,他的出现让晋军将士们士气大振。丙午日,重耳率领军队顺利进入曲沃,曲沃百姓夹道欢迎,欢呼声响彻云霄。丁未日,重耳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武公的神庙朝拜,以告慰祖先,正式宣告自己成为晋国的新君。戊申日,重耳派人前往高梁,在那里将怀公杀死。而这一系列事件,《春秋》同样未作记载,原因依旧是晋国未向鲁国通报。

然而,重耳即位后,晋国国内局势依旧暗流涌动。吕甥、郤芮二人担心重耳会对他们进行清算,因为他们在重耳流亡期间,曾支持过其他势力。于是,他们暗中谋划,准备放火烧毁宫室,趁机杀死晋文公重耳。就在他们紧锣密鼓地筹备之时,寺人披听闻了这个阴谋。寺人披曾多次奉命追杀重耳,蒲城那一役,国君命令他第二天到达,他当日便赶到;后来重耳跟随狄君在渭水边打猎,他又奉惠公之命来搜索并企图杀死重耳,惠公命令他第四天到达,他第三天就到了。重耳对他可谓是恨之入骨。

如今,寺人披请求拜见晋文公,晋文公得知后,怒不可遏,派人前去责备他,并拒绝见他,使者传达晋文公的话说:“蒲城那次,君王命令你第二天到达,你立刻就来了。后来我在渭水边打猎,你又为惠公来追杀我,惠公命令你第四天到达,你第三天就到了。虽说有君王的命令在身,但你为何如此急切?我被你割断的那只衣袖还留着呢,你还是赶紧离开吧!”

寺人披听后,并未惊慌,他镇定自若地回答道:“臣以为君王此次回国,应当已经懂得了做国君的道理。倘若还没有明白,恐怕又将遭遇祸难。自古以来,对于君王的命令,臣子就应当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是不变的制度。为君者铲除厌恶之人,臣子自然要竭尽全力。当初在蒲城、狄地追杀您,那不过是臣在执行命令罢了,于我而言,并无个人恩怨。如今君王即位,难道就没有像当初蒲、狄那样的对头吗?齐桓公当年不追究管仲射中他衣带钩的事,反而重用管仲为相,成就了霸业。君王若不像齐桓公那般豁达,臣自会离去,又何必劳烦君王下令驱赶呢?到那时,恐怕要离开的人可就多了,又岂止我这个受过宫刑的臣子呢?”

晋文公听了寺人披的这番话,心中大为震动,他意识到寺人披所言有理。于是,晋文公决定接见寺人披。寺人披见到晋文公后,将吕甥、郤芮准备作乱的事详细地告知了他。晋文公得知此事后,深知事态严重,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三月,他秘密前往王城,会见秦穆公,与秦穆公商讨应对之策。

己丑晦日,晋国王宫突然起火,原来是吕甥、郤芮按计划实施了他们的阴谋。然而,由于晋文公提前得到消息,早已做好了防备,成功躲过一劫。吕甥、郤芮见计划失败,惊慌失措,连忙逃到黄河边上。此时,秦穆公按照与晋文公事先商定的计策,派人将他们诱骗过去,随后将他们一举诛杀,彻底消除了这场叛乱的威胁。事后,晋文公将夫人嬴氏接回晋国。秦穆公为了表示对晋文公的支持,还送给晋国三千名卫士,这些卫士个个身强体壮、武艺高强,充实了晋国管理门户的干练仆人的队伍。

起初,晋文公身边有个小仆人头须,专门负责保管财物。晋文公逃亡出国时,头须偷走了保管的财物后逃走。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将这些财物全部花费在设法帮助文公回国的事情上。等到晋文公回国即位,头须前来请求接见。晋文公听说头须求见,心中十分不悦,便以正在洗头为由推辞不见。头须得知后,对晋文公的仆人说道:“洗头的时候,人的心思是颠倒的,心思颠倒了,考虑问题自然就与平常相反,怪不得国君不愿见我。留在国内的人,是守护国家的力量;跟随国君逃亡的人,不过是牵马服役的仆人,这两者都是合理存在的,何必怪罪留在国内的人呢?作为一国之君,若是仇视普通百姓,那心中感到害怕的人可就太多了。”

仆人将头须的这番话原原本本地转达给了晋文公。晋文公听后,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险些犯下大错。他深感愧疚,急忙召见头须。头须见到晋文公后,坦诚地讲述了自己当初偷拿财物的缘由以及如何将其用于助力文公回国。晋文公听后,深受感动,不仅没有责怪头须,还对他的忠诚和智慧表示赞赏。

与此同时,狄人送季隗回到晋国,并且请求留下她的两个儿子。晋文公念及与季隗的情谊,对狄人的请求予以应允。之后,晋文公为了嘉奖赵衰多年来的忠心耿耿,将女儿嫁给了赵衰。赵衰与晋文公的女儿婚后感情和睦,生下了原同、屏括、楼婴。然而,赵衰的原配妻子叔隗和儿子赵盾还在异国他乡。赵姬得知此事后,心怀大度,她找到赵衰,诚恳地说道:“你如今得到了新的宠爱,可不能忘记旧情啊。日后你还要任用他人,若是连自己的旧妻和儿子都不顾,又怎能让别人信服呢?一定要把他们接回来。”赵衰听后,心中虽有顾虑,但经不住赵姬再三请求,最终同意了。

叔隗母子回到晋国后,赵姬发现赵盾聪慧过人、极具才干。于是,她执意向晋文公请求,让赵盾成为赵衰的嫡子,而将自己的三个儿子排在赵盾之下。同时,她还恳请让叔隗成为正妻,自己则甘愿居于叔隗之下。赵姬的这一番举动,展现了她的贤德与大度,在晋国传为佳话。

晋文公即位后,为了报答跟随他流亡的人,开始论功行赏。然而,介之推却从不居功自傲,也不主动求取禄赏,以至于禄赏之事一直没有轮到他。介之推心中坦然,他对身边的人说:“献公的九个儿子,如今只剩下国君在世。惠公、怀公不得人心,国内国外的人都背弃了他们。上天没有让晋国灭绝,必定会有贤明的君主出现。主持晋国祭祀、治理晋国的人,不是国君还能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啊,可有些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偷别人的财物,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是贪天之功,把上天的功劳据为己有呢?下面的人把罪过当作正义,上面的人对这种欺骗行为加以赏赐,上下相互欺蒙,这样的世道,实在难以与之相处啊!”

介之推的母亲听闻后,劝他说:“你为何不去求赏呢?不去求赏而默默死去,又能怨恨谁呢?”介之推坚定地回答道:“明知这种行为是过错,却还要去效仿,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既然已经口出怨言,就不愿再接受他的俸禄了。”介之推的母亲又说:“那也该让国君知道你的心意,你觉得怎么样?”介之推摇了摇头,说道:“言语,不过是身体的纹饰罢了。如今我想要隐藏起来,又何必再用言语去装饰呢?那样做不过是为了显露自己罢了。”他母亲见他心意已决,便说:“你能有这样的决心,我就与你一起隐居吧。”于是,介之推和母亲一同隐居山林,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晋文公后来想起介之推,想要赏赐他,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踪迹。晋文公深感愧疚,为了纪念介之推,他将绵上的田地封给介之推,作为他的私田,并感慨地说:“这片田地,既用来记录我的过错,也用来表彰像介之推这样的善人啊。”此事传出后,晋国百姓纷纷为介之推的高风亮节所感动,而晋文公的这一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民心,为晋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跟看这一系列的跌宕起伏的事件十分真实的在现代之人王嘉的面前重现,让他顿感历历在目,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是让他回味许久…

王嘉仰头望向天际,悠悠白云飘荡,仿若千年前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缩影。他的目光透着思索,沉吟片刻后,缓缓开口:“晋文公重耳的一生,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在外流亡十九载,饱经世间沧桑,却从未磨灭心中志向,这份坚韧不拔,实非常人所能企及。归国途中,与狐偃于黄河边的誓言,尽显其重情重义,明白患难与共之人不可辜负,如此胸襟,方能凝聚人心,成就大业。”

“而他即位后的种种经历,更是令人感慨万千。面对寺人披的求见,从最初的愤怒拒绝到最终的虚心接纳,这一转变,彰显出晋文公的睿智与豁达。他能放下私人恩怨,倾听逆耳忠言,及时化解了吕甥、郤芮的叛乱危机,此乃英明君主之举。懂得权衡利弊,不拘小节,方能驾驭复杂局势,稳固君位,使晋国免于内乱之苦。”

“赵姬的贤德、头须的忠诚,皆为晋国这段历史添上温暖而明亮的色彩。赵姬不妒不嫉,主动迎回赵盾母子,还甘愿让贤,其品德堪称典范,为晋国的世家大族树立了良好的家风表率,使得朝堂之下,家族之间多了份和谐与忠义。头须虽曾偷走财物,却将其用在助文公归国的关键之处,并且能以一番肺腑之言,点醒晋文公,可见其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与对主公的赤诚之心,也让文公明白,治国需广纳人心,不可因小怨而失大义。”

“至于介之推,他的高风亮节,如同一座巍峨高山,令人敬仰。在众人争功求赏之时,他独守本心,不居功自傲,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他看透了人性的贪婪与虚伪,不愿同流合污,选择归隐山林,这种淡泊名利的操守,在乱世之中尤为难得。晋文公最终以绵上之田纪念他,既是对自己疏忽的弥补,也是对介之推品德的敬重,让晋国百姓看到了君主的自省与对善德的推崇,于无形中提升了晋国的道德风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注入了精神力量。”

“从这段历史中不难看出,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君主的品德、臣子的忠义、百姓的向背息息相关。君主贤明,方能任用贤才,化解危机;臣子忠诚,国家方能政令畅通,繁荣昌盛;百姓拥戴,社会方能稳定和谐,长治久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善恶美丑,也为后世治国理政、为人处世提供了无尽的启示,时刻警醒着我们,坚守正道,不忘初心。”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转移…

就在同一时间,郑国军队如汹涌的潮水般攻入滑国。滑国本就国力微弱,面对郑国的强势进攻,毫无招架之力,只得匆忙表示顺从郑国,以求一时的安宁。郑国军队见目的达成,便班师回朝。然而,滑国地处多方势力交汇之地,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待郑国军队刚一回国,滑国便在卫国的利诱下,又叛郑通好于卫,这一反复无常的举动,无疑是对郑国权威的公然挑衅。

郑文公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立即命令郑公子士、泄堵俞弥率领军队再次攻打滑国,以教训这个背信弃义的小国。就在郑国与滑国冲突不断之时,周襄王得知了此事。周襄王虽身为天子,但此时周王室已日渐衰微,他深知若任由郑国与滑国的战火蔓延,恐会引发更大的混乱,危及周王室的统治。于是,周襄王派遣伯服、游孙伯前往郑国,希望郑国能够停止攻打滑国,恢复和平。

郑文公看到周襄王派来的使者,心中的怨恨却如潮水般涌起。原来,郑文公一直怨恨当年周惠王回国复位时,不肯赏赐厉公酒爵,这在他看来是对郑国的轻视与不尊重。而如今,周襄王又明显偏袒卫国与滑国,这让郑文公觉得周襄王处事不公,完全无视郑国的利益。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使得郑文公根本不把周襄王的命令放在眼里。他不但不服从周襄王的调解,反而盛怒之下拘捕了伯服与游孙伯,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与反抗。

周襄王听闻使者被拘,顿时火冒三丈,觉得自己的天子威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他不假思索,立即准备领着狄人攻打郑国,以维护自己的权威。此时,富辰站了出来,他神色凝重,言辞恳切地劝谏周襄王:“陛下,此事万万不可。臣下听闻,最上等的治国之道,是用德行来安抚民众;次一等的,是亲近亲属,并由近及远地推广恩义。往昔周公因为伤感管叔、蔡叔不得善终,所以给亲戚分封土地、建立诸侯,让他们成为周王室的屏障。像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这些国家,他们的国君都是文王的儿子。邘、晋、应、韩,则是武王的儿子所封。凡、蒋、邢、茅、胙、祭,皆是周公的后裔。召穆公曾忧虑周德不善,因此集合宗族到成周,还作诗道:‘棠棣花儿开放,在萼花蒂是多么艳丽。试看如今世上的人,有谁能够亲近比上兄弟。’诗的第四章又说:‘兄弟在家虽争吵,却能同心对外抗强暴。’由此可见,兄弟之间即便有些小的矛盾,也不应因此废弃彼此间的亲情。如今陛下您不能忍受这点小怨,便要废弃郑国这门亲戚,那日后又该如何维系诸侯间的关系呢?酬劳有功劳的人,亲近自己的亲戚,接近近臣,尊敬贤人,这都是德行中的大德。而靠近耳聋的人,跟从昏昧的人,赞成顽劣的人,使用奸恶的人,这可是邪恶中的大恶。抛弃德行,崇尚邪恶,必然会引发大祸。郑国有辅佐平王、惠王的功勋,又与厉王、宣王有亲戚关系,且舍弃宠臣而任用三良,在姬姓国中与周室最为亲近,这四种德行它都具备了。耳朵听不到五音相和是耳聋,眼睛无法分辨五色文彩是昏昧,心中不能以道德正义为准则是顽劣,口中不说忠信的话是奸恶。狄人却都有这些毛病,四种邪恶全都具备。周室德行昌盛时,尚且说‘有谁能够亲近比上兄弟’,所以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当周室笼络安抚天下时,尚且担心有外界的侵犯,抵御外界侵犯的办法,没有比得上亲近自己的亲戚,所以用亲戚来作为周室的屏障,召穆公也是这样说的。如今周室的德行已经衰败,在这时候又改变周公、召穆公的做法,去跟从各种邪恶,恐怕实在不可以啊!人民还没忘记往昔的祸乱,君王您又重新挑起祸端,那将如何对待文王、武王创下的这份基业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