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周襄王此时正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富辰的劝谏。他心意已决,派遣颓叔、桃子率领狄军出征。到了夏天,狄人如猛兽般凶猛,迅速攻打郑国,凭借着强悍的武力,很快便占领了栎地。周襄王见狄人如此勇猛,帮助自己教训了郑国,心中十分感激狄人。于是,他竟打算把狄君的女儿立为王后,以表对狄人的恩宠与感谢。富辰听闻此事,再次挺身而出劝谏:“陛下,这样做万万不可。臣下听说:‘报答的人已经厌倦了,可被施与的人还没有满足。’狄人本性贪婪,陛下您如今又引导他们。女子的德行没有尽头,妇人的怨恨也没有终止的时候,狄人日后必定会成为祸患。”但周襄王依旧固执己见,对富辰的劝谏充耳不闻。
回溯往昔,王子带深受惠后的宠爱,惠后甚至准备立他为太子,只是还没来得及实施便去世了。王子带失去了惠后的庇护,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于是逃亡到齐国。周襄王念及亲情,让他回到了周王室。可王子带却不思悔改,回国后竟与隗氏私通,做出了有违伦理的事情。周襄王得知后,勃然大怒,果断废黜了隗氏。颓叔、桃子见此情形,心中十分惶恐。他们心想:“是我们让狄人攻打郑国,才导致如今狄人与周王室的关系如此微妙,狄人肯定会怨恨我们。”为了自保,他们一不做二不休,决定奉事王子带,带领狄军进攻周襄王。周襄王的侍卫们得知此事后,纷纷摩拳擦掌,准备抵御狄军的进攻。然而,周襄王却长叹一声,说道:“先王后将会说我什么呢?我宁可让诸侯想法收拾他,也不愿与他兵戎相见。”于是,周襄王无奈地离开了都城。他一路奔波,到达坎欿,都城里的人念及旧情,又把他接了回去。
到了秋天,颓叔、桃子依旧不死心,再次奉事王子带,率领狄军进攻成周。狄军来势汹汹,周军难以抵挡,被打得大败。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等人不幸被俘。周襄王见大势已去,只得离开成周,前往郑国,居住在泛地。而王子带则与隗氏心安理得地住在温地,享受着这得来不易的“胜利”。
在郑国,郑子华的弟弟子臧逃亡到宋国。子臧有个特殊的爱好,他特别喜欢收集用鹬的羽毛装饰的帽子。在当时,这种帽子并不符合礼仪规范,属于奇装异服。郑文公听说后,对他的行为十分厌恶,认为他伤风败俗,有辱郑国公族的名声。于是,郑文公派人前往宋国,用各种手段引诱子臧出来。八月,郑文公派去的人在陈国与宋国交界的地方,成功把子臧杀死。事后,君子对此评论道:“衣服不合适,这是身体的灾祸。《诗》中说:‘那个人儿啊,衣服穿得不相称。’子臧的服饰,就是不相称啊!《诗》又说‘自寻烦恼与悲伤’,这话正适合用来形容子臧。《夏书》说‘大地平静,上天安宁’,这就是相称的境界啊。”
与此同时,宋国与楚国经过一番谈判,决定讲和。宋成公亲自前往楚国,与楚国达成协议后,踏上了回国的路程。在回国途中,宋成公进入郑国境内。郑文公得知后,准备设宴款待宋成公,以彰显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但在设宴之前,郑文公不知道该用什么礼仪招待宋成公,于是询问皇武子。皇武子恭敬地回答道:“宋国是先朝的后代,对周朝来说是客人。周天子祭祀宗庙时要送给他祭肉,有了丧事他来吊唁,周天子也要答拜。所以,我们招待他时可以丰盛一些,以表达对他的尊重。”郑文公觉得皇武子说得有理,便听从了他的建议,设宴招待宋成公,并且在礼仪规格上比通常有所增加。这一做法既体现了郑国对宋国的尊重,也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得到了众人的称赞。
当看到这一幕又一幕生动的场景,只见在一旁暗暗围观着的王嘉,头脑里顿时变浮现出诸多感触与感怀之情。
随后,他目光深沉,微微仰头,思绪仿若还沉浸在那段跌宕的历史长河之中,缓缓开口:“这段春秋往事,实乃人性与权力、道德与欲望交织碰撞的真实写照,处处透着令人深思的教训与启示。”
“郑与滑的纷争,看似是小国间的利益纠葛,实则反映出在周室衰微之下,诸侯秩序的崩坏。郑国以武力迫使滑国屈服,滑国为求生存反复无常,这背后是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郑文公因旧怨与不满,公然违抗周天子调解,扣押使者,尽显其傲慢与短视。他只图一时之快,却未料到此举会引发更大的动荡,不仅破坏了与周室的关系,也给郑国带来了被狄人攻打的灾祸,这警示着我们,意气用事往往会蒙蔽理智,使国家陷入危局。”
“周襄王的一系列决策更是令人扼腕叹息。他被愤怒驱使,不听富辰的忠言,执意借助狄人之力攻打郑国,又妄图以联姻狄女巩固关系,全然不顾狄人的贪婪本性与周室的长远利益。他的刚愎自用,不仅未能维护天子权威,反而让周室陷入了更深的危机。王子带之乱,正是周襄王错误决策的恶果,他因亲情的优柔寡断,纵容王子带回国,又在王子带犯错后仓促废黜隗氏,激化矛盾,最终导致狄人反叛,自己被迫流亡。这告诉我们,身居高位者,决策不可不慎,需权衡利弊,顾全大局,切不可被情绪左右。”
“富辰的劝谏,句句肺腑,尽显忠良之臣的远见卓识。他从德行、亲情、历史等多方面剖析局势,试图唤醒周襄王,可惜未能如愿。他的坚守与无奈,让我们看到在乱世之中,忠言的难能可贵,也看到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个体力量的渺小与无力。然而,他的牺牲并非毫无意义,他用生命诠释了臣子的忠诚与担当,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
“子臧因奇装异服而丧命,看似荒诞,实则反映出当时礼仪制度的重要性。在那个时代,服饰不仅是外在装扮,更是身份、地位与道德规范的象征。子臧违背礼仪,追求个人喜好,最终招来杀身之祸,警示着我们,无论何时,都不应忽视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公序良俗,肆意妄为必将自食恶果。”
“而郑文公对宋成公的款待,遵循礼仪,尽显大国风范,赢得众人称赞。这表明在乱世之中,礼仪的力量依然强大,它不仅能促进邦交,维护国家间的和谐,更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与道德水准的体现。”
“这段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善恶美丑,国家兴衰的因果。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为人处世,都要以史为鉴,秉持德行,理性行事,珍视忠诚与礼仪,如此,方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立足,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随后,在这之后不久…
寒冬腊月,凛冽的北风如刀子般割着大地,周王室的这场灾祸却似乌云般愈发浓重。周襄王的使者,神色憔悴、衣衫褴褛,匆匆赶到鲁国。见到鲁国的大臣,他满脸悲戚,声音中带着几分哽咽,沉痛地报告道:“我们天子陛下,实乃不才,德行有亏,竟得罪了母后极为宠爱的弟弟王子带。如今,天子被迫离开了成周,只能在郑国的泛地暂居,陛下谨命我前来,将这一情况告知贵国,望叔父(指鲁国国君,因鲁国国君与周襄王同属姬姓,按宗法关系为叔侄)知悉。”
鲁国的臧文仲听闻此言,神色凝重,心中满是忧虑,他不假思索,恭敬且诚恳地回答:“天子在外流亡,蒙受这般苦难,我等身为臣子,岂敢有丝毫懈怠?定会尽快派人前去慰问天子左右的随行官员,以尽臣子之责。”
周襄王深知局势危急,仅凭鲁国的力量难以应对复杂的局面,于是他紧急做出安排,派遣简师父奔赴晋国报告情况,又令左鄢父前往秦国,向这两大强国求助。
在以往的传统中,天子贵为天下共主,本不应有离开国都流亡在外的事情发生。然而,《春秋》却如实记载“周襄王离开成周居住在郑国”,这背后的深意,是在表明周襄王此举乃是为了避让同母弟弟王子带所引发的祸难。此时的周襄王,身着象征灾祸的凶衣,主动降低对自己的称谓,这在当时的情境下,既是他内心悲痛与无奈的体现,也是合乎礼仪规范的做法,彰显出他即便身处困境,也仍坚守着天子应有的风范与礼仪。
郑文公得知周襄王流亡至泛地后,展现出了一国之君应有的担当。他即刻与孔将鉏、石甲父、侯宣多等大臣一同前往泛地。到达之后,他们先是诚挚地问候周襄王的随从官员,关切地询问他们在流亡途中的种种情况,仔细检查供应的器具是否充足、完好,确保周襄王及其随从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随后,郑文公又认真听取了属于郑国自己的政事汇报,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国内事务,在这个特殊时期,依然将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郑文公的这一系列举动,处处都彰显着对天子的敬重,也完全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与此同时,在卫国,朝堂之上气氛热烈,大臣们正在商议着一件大事——攻打邢国。礼至站了出来,他目光坚定,胸有成竹地对众人说道:“若不能掌控邢国的正卿,想要彻底拿下他们的国家怕是难上加难。我请求派我与我的兄弟前往邢国,设法在那里谋取官职,以便为攻打邢国做内应。”众人听后,纷纷觉得此计甚妙,于是卫国便派礼至兄弟二人前往邢国。礼至兄弟到达邢国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谋略,成功在邢国谋得了官职,悄然潜伏下来,等待着卫国大军进攻的时机,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眼看此番,暗中隐藏着的危机挑战一触即发,王嘉望着那仿若在历史尘埃中逐渐浮现的画面,眉头紧蹙,忧虑之色尽显,长叹道:“这乱世纷争,波谲云诡,处处暗藏危机,实在令人揪心。周室衰微,天子蒙尘,本是天下共主,却因同室操戈,被迫流亡,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往昔周天子号令天下,何等威严,诸侯莫敢不从。可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实乃世事无常,令人感慨万千。这也警示着后世君主,若不能平衡各方势力,处理好亲情与权力的关系,即便坐拥天下,也难以守住江山社稷。”
“郑文公此举,实乃大义之举,在周襄王落魄之时,伸出援手,尽显臣子之忠。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对天子的尊重,更是对周礼的坚守。在这礼崩乐坏的时代,郑文公能以身作则,遵循礼仪规范,实在难能可贵。他为各国树立了榜样,让人们明白,即便身处乱世,也不可忘却忠义与礼节。”
“反观卫国,为了扩张领土,处心积虑地谋划攻打邢国,礼至兄弟深入敌国为内应,虽说兵不厌诈,但这背后却尽显人性的贪婪与残酷。战争一旦爆发,受苦的终究是两国的百姓,无数家庭将因此破碎,生灵涂炭。这让我不禁反思,难道领土的扩张、权力的争夺,真的比百姓的安宁、和平的生活更为重要吗?这一场大战若真的爆发,又会有多少无辜之人丧命,多少繁华之地沦为废墟?”
“这一幕幕历史场景,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善恶美丑,也揭示了国家兴衰的缘由。身处太平盛世的我们,更应从这些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坚守正义与道德的底线,莫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思虑良久过后,只见王嘉的脑海里,对于这一系列事情,此时此刻顿时便浮现出这一时期乃至后续时代诸子百家与名人大师的着作典籍中的佳句名篇,紧接着便轻声吟诵并细细感悟起这一切来。
王嘉先是轻声吟诵起《论语》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微微颔首,神色凝重,缓缓道:“周公以德行治理天下,使诸侯如众星拱月般归附。可周襄王未能以德服人,听不进富辰的忠言,意气用事,借助狄人之力攻打郑国,又轻易废黜狄后,终致狄人反叛,自己流亡他国。可见,治国理政,德行至关重要,君主若无德,便难以凝聚人心,国家亦将陷入混乱。”
稍作停顿,王嘉又吟诵起《孟子》里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目光深邃,望向远方,感慨道:“郑文公扣押周襄王使者,违抗天子命令,此乃失道之举。而郑文公在周襄王流亡时伸出援手,遵循礼仪,又为郑国赢得了声誉。这表明,国家行事若顺应道义,便能得到各方支持;若违背道义,不仅会失去民心,还会引发他国不满,为国家招来灾祸。”
紧接着,王嘉吟诵起《老子》中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若有所思,缓缓说道:“介之推不居功求赏,选择归隐山林,看似不争,实则在品德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备受后人敬仰。反观王子带,为了权力私欲,与隗氏私通,还勾结狄人发动叛乱,最终落得身死的下场。这正应了老子之言,过度争权夺利,反而会陷入无尽的纷争与灾祸,唯有淡泊名利,坚守本心,才能在这纷繁乱世中保持内心的安宁。”
在悠悠的吟诵声中,王嘉沉浸在对历史与哲理的思考里,仿佛与千年前的诸子百家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他们的智慧中汲取着无尽的养分。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在这之后不久,转眼间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紧接着,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僖公执政鲁国第二十五个年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