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正伏案校订《左传》,苍老的手指握着漆笔,在竹简上落下苍劲的字迹。听王嘉陈述完困惑,老人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满岁月沉淀的智慧:"你可知当年我随先君观礼时,公子遂如何与齐使密谈?"说着从木匣中取出一卷泛黄的简牍,"这里记载着他暗通齐国的蛛丝马迹,只是被人刻意掩埋了。。。。。。"
得到夫子指点后,王嘉开始了更为艰难的求证之路。他带着竹简与墨砚,跟随师兄前往鲁国故都曲阜。在残垣断壁间,他用刻刀拓下石碑上的铭文,在老农的讲述中拼凑出当年水利工程的模样。有次暴雨突至,他为了保护怀中的简牍,浑身湿透仍死死护住书卷,回到书院时已发起高烧。
病榻上的王嘉仍未放下思索,当阿蘅端着药碗前来探望,正撞见他在枕上刻写新的感悟。"我明白了!"他突然抓住阿蘅的衣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僖公之失,不仅在用人,更在失了中庸之道!"
半月后的清晨,王嘉将整理好的《鲁僖公政迹考》呈给左丘明。阳光穿过窗棂,照亮竹简上工整的字迹,也照亮少年人坚毅的脸庞。夫子逐字读完,苍老的手掌轻轻抚过简牍,良久方叹道:"此卷可补《春秋》之阙,更可见你治学之诚。记住,真正的学问不在竹简之中,而在上下求索的路上。"
晨雾渐散,王嘉望着窗外初升的朝阳,忽然觉得肩头的竹简轻了许多。那些曾令他辗转反侧的疑惑,此刻都化作了脚下通往真理的基石,在晨光中延伸向更远的地方。
在此之余,他也将关键的知识点与信息,记录在他原先准备的小竹简与小册子中,方便他日后回到现代之后,与现代相应的着作典籍进行比对。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恢复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僖公第三十三年的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僖公第三十三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僖公第三十三年的世界。
说来也巧,就在这鲁僖公执政鲁国第三十三年,同时也是鲁僖公执政鲁国最后一年的时候,和鲁僖公执政鲁国的其他年份一样,也都发生了许许多多饶有兴趣且令人深思思考的事情。
周襄王二十五年,鲁僖公三十三年春,二月的朔风裹挟着黄土掠过中原大地。秦军铁骑如黑色潮水,踏着未化的残雪涌入滑国。滑国百姓惊惶奔逃,孩童的啼哭混着战马嘶鸣,城墙上的旌旗在血光中坠落。这支由孟明视率领的秦军,本欲借道攻郑,却因消息泄露转而灭滑,铁蹄所至之处,粮仓被焚,宗庙被毁,只余断壁残垣诉说着亡国之痛。
与此同时,齐国都城临淄内,齐昭公正端坐在青铜错金的王榻上,手指叩击着几案,思索着列国局势。他唤来国归父,命其携带玉璧、丝帛等重礼前往鲁国聘问。国归父身着玄色礼服,率领车队浩浩荡荡南下,车轮碾过驿道,扬起漫天尘土。鲁国上下以周礼相迎,宾主在庙堂间觥筹交错,看似融洽的交谈中,实则暗涌着对齐鲁未来结盟走向的试探。
夏四月辛巳,殽山的峭壁间弥漫着森然杀机。晋襄公身着玄甲,立于高处俯瞰峡谷,身旁老臣先轸白发飞扬,正低声部署。当秦军进入狭窄山道时,早已埋伏多时的晋军与姜戎突然发动袭击。箭矢如雨倾泻而下,滚木礌石轰鸣着砸向山道,秦军顿时陷入混乱。孟明视奋力拼杀,却难敌居高临下的攻势,三万秦军几乎全军覆没。鲜血顺着殽山沟壑流淌,将春草染成暗红,这场战役成为秦国东进道路上的惨烈转折点。
癸巳日,晋国绛都笼罩在肃穆之中。晋文公的灵柩停放在宗庙大殿,黑幡随风飘动,大臣们身着素服,哀哭声此起彼伏。新君晋襄公依照周礼,将父亲葬入精心修筑的陵墓,陪葬的青铜礼器与车马俑排列整齐,仿佛仍在守护着这位春秋霸主的英魂。
而在东方,狄人如狼群般嗅到了机会。他们骑着快马,呼啸着冲入齐国边境,烧杀抢掠,所过之处村落化为灰烬。齐国边军仓促应战,百姓扶老携幼逃往城池,齐鲁边境一时人心惶惶。
此时的鲁僖公却将目光转向了邾国。他以边界争端为由,亲率大军攻打邾国,很快占领訾娄。訾娄城破之日,百姓流离失所,邾国国君怒不可遏,却因国力悬殊而无力反击。秋,公子遂又奉僖公之命,再次率军攻打邾国,战火在两国边境蔓延,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另一边,晋国与狄人的战争也在持续。在箕地广阔的原野上,晋军列阵以待,狄人骑兵来去如风。晋军将领先轸为报君恩,脱下头盔甲胄,孤身冲入敌阵,以死明志。最终,晋军凭借严明的军纪与精妙的战术,大败狄人,然而先轸的壮烈牺牲,也成为这场胜利中令人扼腕的悲歌。
冬十月,鲁僖公为稳固与齐国的联盟,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前往齐国。临淄城中,齐昭公设宴款待,美酒佳肴间,两国盟誓再续。十二月,僖公完成使命归国,却在旅途劳顿中一病不起。乙巳日,这位在位三十三年的鲁国君主,在小寝中溘然长逝。临终前,他望着窗外飘零的落叶,或许在回忆自己执政生涯的辉煌与遗憾。
更奇异的景象发生在这个冬天:本该肃杀的时节,严霜落下却未能冻死百草,李树、梅树竟反常地结出果实。百姓们议论纷纷,认为这是灾异之兆,预示着天下将有大变。而此时,晋、陈、郑三国的军队已悄然集结,向着许国进发,新一轮的战火,又将在中原大地燃烧。
话说回来,就在周襄王二十五年,同时也是鲁僖公执政鲁国最后一年的春天,渭水河畔的冰棱尚未消融,秦师三百乘战车如黑色游龙,轰然碾过洛邑北门的青石板路。青铜车辚与铁蹄撞击声惊飞了城头寒鸦,战车上的秦国甲士们虽按周礼规脱去玄铁头盔,却在俯身行礼的刹那,猛然腾跃上车,甲胄碰撞声铮铮作响。十二岁的王孙满踮脚望着那扬尘远去的队列,绣着玄鸟纹的衣袖拂过城堞,转头对身旁神色凝重的周襄王低语:"秦军骄矜如此,将入殽函天险而不戒,此乃败亡之兆。"少年清亮的嗓音在空荡的城楼上回荡,惊起檐角铜铃叮当作响。
与此同时,郑国商人弦高赶着十二头黄牛行至滑国边境,忽见尘土蔽日,秦军旌旗若黑云压城而来。他额头瞬间渗出冷汗,手指死死攥住缰绳,忽然瞥见车辕上捆扎的熟牛皮——那是准备献给周室的贡品。"此乃天赐良机!"弦高瞳孔骤缩,立即解下四张牛皮,带着仆从捧着酒肉迎上前去。当他将酒盏举过头顶时,指尖微微发颤,却强作镇定笑道:"郑君闻西师远涉,特命小人备薄礼犒军。敝邑虽狭,愿供诸君三宿之需;若将行,亦当执戟守夜。"话毕,他悄悄使眼色,仆从如离弦之箭奔向郑国告急。
郑穆公接到急报时,正握着玉珏把玩。听闻杞子等人已整束行装、磨砺戈矛,玉珏"当啷"坠地。他召来老臣皇武子,白发苍苍的老者捧着竹简步入朝堂,声音里带着岁月沉淀的威严:"杞子大夫,郑仓之粟已罄,恐难再留贵客。原圃之麋鹿肥硕,愿助诸君猎取归秦。"当夜,杞子等人仓皇出逃,月光照亮他们狼狈奔逃的身影。而孟明视望着紧闭的郑都城门,手中剑柄攥得发白:"此城如铁桶,强攻必陷重围,撤!"秦军转头屠戮滑国,熊熊火光映红了渭水南岸的夜空。
此时齐国国归父正乘着朱漆马车驶入鲁国,车铃叮咚如清泉击石。从郊外迎礼到朝堂献帛,他进退周旋皆合古礼,连执笏的角度都丝毫不差。鲁国大夫臧文仲望着他行礼时舒展的广袖,抚须叹道:"齐有国子,礼仪未崩。君若朝齐,可保社稷十年安稳。"鲁僖公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犹疑,却终究将青铜酒爵重重搁在案上。
晋都绛城则弥漫着肃杀之气。先轸白发倒竖,铁剑拍案震落案上竹简:"秦穆公背信伐郑,此乃天赐良机!纵有蹇叔哭师,亦难阻我复仇之师!"栾枝却指着墙上晋文公画像争辩:"文公生前与秦盟好,今君新丧,岂可忘恩?"先轸猛然撕开孝袍,露出里面的玄甲:"秦趁丧伐郑,践踏周礼,谈何恩情?今日纵背上弑君之名,也要让秦人血债血偿!"晋襄公望着朝堂上激烈争辩的群臣,最终颤抖着将孝服浸入染缸,玄色染料在水中翻涌,恰似即将席卷殽山的血色风暴。
殽山之战那日,晨雾如纱笼罩着峡谷。晋军伏兵待秦军进入隘口,顿时擂鼓震天。箭矢如雨倾泻,滚木礌石自峭壁滚落,秦军战车在狭窄山道上挤作一团。孟明视挥剑力战,却见白乙丙被钩索拖下战车,西乞术的盾牌被流矢射穿。当晋军生擒三帅时,残阳将整条山谷染成猩红,溪流中漂浮的秦军甲胄泛着冷光。
然而这场大胜却在晋国朝堂掀起波澜。文嬴身着华服跪坐在椒房殿,珠玉流苏随着她的抽泣轻晃:"此三人离间秦晋,若能归秦受戮,既可平穆公之怒,又显晋君仁德。"晋襄公犹豫再三,终于在帛书上盖下玺印。消息传来,先轸正在用歃血的铜盘饮酒,闻言怒发冲冠,当着襄公的面啐出一口浊酒:"将士浴血擒敌,妇人片语纵虎归山!他日秦军犯境,莫怪老臣言中!"
黄河岸边,阳处父策马狂奔,嘶喊穿透晨雾。孟明视站在船头回望,身后是晋国追兵扬起的漫天黄土。他解下腰间玉璜抛入黄河,沉声道:"三年后,必报此仇!"对岸的阳处父望着远去的白帆,手中未送出的骖马焦躁地刨着河滩。
千里之外,秦穆公身披素缟,立于雍城郊外。当败军残部蹒跚归来时,他踉跄着扶住身旁老臣,白发在风中凌乱:"蹇叔之言,犹在耳畔。此败非将士之罪,乃寡人之过!"说罢,他俯身亲吻孟明视染血的甲胄,浑浊的泪水滴在玄鸟纹上。残阳将君臣二人的身影拉得很长,宛如刻在大地上的誓言,预示着秦晋之间这场绵延数十年的恩怨,才刚刚开始。
眼见此番,在春秋风云里,各诸侯国在新的权位轮转翻盘和重组中,各自的“爱恨情仇”与“蓄权谋势”,相比于先前,也是愈发“清晰明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