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左传游记有哪些特色 > 第103章 僖公之年尽僖公三十三年(第3页)

第103章 僖公之年尽僖公三十三年(第3页)

而在暗中默默观察这一切的王嘉,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战事和“暗流涌动”,内心也是不禁为之触动。

很快,他在长叹一声之余,针对这一番事情,便缓缓道出他的评价和反思感悟来。

王嘉立在书库的阴影里,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冰凉的青铜剑格。窗外细雨如织,将远处城堞浸成一片朦胧的黛色,恍惚间竟与那日殽山的血色残阳重叠。他望着案头摊开的《春秋》竹简,烛火在"秦晋殽之战"的刻痕上明明灭灭,忽然长叹一声:"此一战,非独秦晋之胜负,实乃天下礼崩乐坏之缩影。"

"师兄何出此言?"阿蘅抱着新整理的简牍推门而入,木簪上的翠玉坠子随着动作轻晃。王嘉指了指竹简上"秦人无礼"的批注,声音低沉如暮鼓:"秦军过洛邑而轻脱,此违军行过天子门必卷甲束兵之礼;郑弦高以商贾之身假君命犒师,此乱礼不下庶人之序;晋襄公释囚于妇人之言,此破刑不上大夫之规。礼崩于细微,祸起于萧墙,焉能不察?"

话音未落,老夫子左丘明拄杖而入,霜白的长须沾着雨珠:"嘉儿所言,深得《春秋》微言大义。"他颤巍巍展开一卷泛黄的《周官》,苍老的手指划过"以九伐之法正邦国"的记载,"秦穆公贪郑而忘义,晋襄公释囚而失威,皆因弃礼逐利。当今天下,诸侯但见殽山之胜负,却不知此战已断了维系周室的最后一根绳索。"

阿蘅若有所思地将竹简码齐:"如此说来,弦高救郑虽成,却也开了庶民干政的恶例?"王嘉点头,目光望向雨幕深处:"正是。当礼义不存,智谋便成了伤人的利刃。今日弦高可诈秦军,他日必有市井之徒效其行,君臣尊卑将如崩堤之水,再难收拾。"

左丘明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枯瘦的手掌按在案上:"更可叹者,晋襄公染墨衰而破丧礼,看似权宜之计,实则埋下了以力代礼的祸根。"他浑浊的瞳孔里泛起悲凉的光,"秦穆公虽败,却以罪己收拢人心;晋襄公虽胜,却因纵囚失了军心。此消彼长间,天下格局已悄然生变。"

王嘉俯身拾起滚落在地的竹简,刻痕间仿佛还残留着殽山的硝烟。他忽然想起少年王孙满的预言,不由得浑身发冷——原来所有的兴亡成败,早在细微处便已注定。窗外惊雷炸响,雨势骤急,将三人的身影笼罩在更深的阴影里,唯有案头竹简上的朱批,在电光中猩红如血。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幻转移…

在那之后不久,正值周襄王二十五年的深秋,雁群南飞时掠过齐国边境的烽燧。狄人骑兵裹着腥风而来,马蹄声如闷雷滚过枯黄的原野。他们选择在晋文公新丧、晋国无暇东顾之际挥师南下,弯刀映着血色残阳,所过之处村落化为焦土。齐国边军仓促应战,箭矢穿透皮甲的闷响混着妇孺哭嚎,惊起芦苇荡中栖息的白鹭,扑棱棱的振翅声更添几分肃杀。

与此同时,鲁国曲阜的宫室里,鲁僖公凝视着舆图上訾娄的标记,指节叩击案几发出闷响。"升陉之耻,今日当雪!"他想起十二年前邾军在升陉大败鲁师,国君仪仗被夺的奇耻大辱,眼中燃起复仇的火焰。此时邾国正值秋收,城墙守备空虚,鲁军如鬼魅般趁夜攀城,当城头飘起鲁国旗帜时,邾国百姓尚在梦中。僖公站在訾娄城头,望着仓皇奔逃的邾人,嘴角勾起一丝冷笑。然而这并未让他满足,秋风乍起时,襄仲(公子遂)再度领命出征,兵锋直指邾国腹地。

北方边境,狄人铁骑转而西向,踏碎了晋国的宁静。箕地广袤的原野上,黄沙漫卷,晋襄公身着玄色丧服,站在战车上俯瞰敌阵。他握紧父亲留下的青铜剑,耳畔回响着先轸的谏言:"狄人欺我新丧,此仇不报,何以立威?"八月戊子日,晨雾未散,号角声撕破天际。晋军如潮水般冲向狄阵,戈矛交错间,郤缺的长戈精准刺向白狄首领咽喉,将其生擒的瞬间,战场响起震天的欢呼。

先轸却在此时望着战车上的襄公,想起自己朝堂上失仪之举——当面对国君吐唾沫,这是何等大罪?他解下头盔,白发在风中凌乱,转身对部下大笑:"吾乃匹夫,冒犯君威,岂有不罚之理!"言罢单枪匹马冲入狄阵。狄人长矛如林,他却不躲不闪,任由利刃穿透铠甲。当狄人捧着他的首级归还给晋军时,那张布满血污的面容竟带着释然的微笑,仿佛终于卸下了所有重负。

而这场胜利的伏笔,早在多年前便已埋下。冀地的阡陌间,胥臣的马车扬起尘土,他远远望见一位农夫在田间劳作。那人正是郤缺,虽因父亲郤芮获罪沦为庶民,却仍保持着贵族的仪态。其妻送饭时,双手举案齐眉,眼神中满是敬重;郤缺起身相迎,夫妻间的礼节周全得如同在庙堂之上。胥臣心头震动,当即邀郤缺同行。

晋文公的宫殿里,烛火摇曳。胥臣力荐郤缺,言辞恳切:"昔舜流放鲧而用禹,齐桓公不计管仲射钩之仇,终成大业。郤缺德行兼备,岂因父罪而弃之?"他展开竹简,念出《康诰》《诗经》中的语句,字字铿锵。晋文公沉思良久,终于点头。从此,郤缺踏入晋国政坛,从下军大夫起步,一步步证明着胥臣的眼光。

箕之战后,晋襄公论功行赏。先且居执掌中军,胥臣获赐先茅之田,郤缺被擢升为卿。当郤缺捧着封地文书时,眼前浮现的却是冀地田间与妻子相敬如宾的场景。他深知,自己的命运因一场相遇而改变,而晋国的命运,也因这场人事变迁,悄然走向新的方向。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晋国的土地上,映照着胜利者的荣耀,也映照着先轸的忠魂,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不散。

眼见此情此景,同样是藏在暗中观察这一切的王嘉,对于这一切事件和即将到来的“机遇”与“变数”,内心也不禁五味杂陈。

紧接着,他也是嗟叹几声,随后在朝遥远的天边看了几眼后,紧接着便缓缓道出自己的感悟。

王嘉立在鲁国城头的箭楼阴影里,望着北方天际翻滚的浓云,衣袂被秋风卷得猎猎作响。手中竹简记载的狄人南侵、晋鲁用兵诸事仍带着墨香,却与眼前暮色中的山河叠成虚影。他忽然轻笑出声,笑声里混着几分苍凉:"世人皆道狄人趁丧取利、晋侯雪耻扬威,却不知这天下早已如沸鼎之水——狄人南犯不过是探路之石,晋鲁征伐实乃变局之始。"

"师兄此言何意?"阿蘅抱着新抄录的《春秋》残卷拾级而上,裙裾扫过沾满霜露的石阶。王嘉指了指西方,暮色中的群山宛如巨兽匍匐:"秦穆公虽败于殽山,然孟明视立誓复仇,此乃悬在晋国头顶的利剑;今狄人犯齐扰晋,看似趁火打劫,实则是试探中原虚实。"他的指尖划过城墙斑驳的夯土,"鲁国攻邾,不过是诸侯互噬的缩影——礼崩乐坏至此,谁不是在存亡边缘谋方寸之地?"

寒风卷着细沙扑来,阿蘅下意识拢紧斗篷,却见王嘉解开衣襟,任由冷风灌入:"先轸以死明志,郤缺因德显达,看似是忠良得报,实则是晋国新旧势力的博弈。"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指节叩着城墙发出空洞回响,"晋襄公赐田封卿,表面是论功行赏,实则在削弱先氏旧族,扶持胥、郤新贵。此等权术,与当年郑庄公纵容共叔段又有何异?"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一声接一声敲碎夜色。王嘉俯身拾起被风吹落的竹简,烛火在"狄入齐晋败狄于箕"的刻痕上明明灭灭:"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如今诸侯弃礼恃力,看似能谋一时之利,实则在掘自家根基。"他的目光越过城墙,投向晋国方向,"待秦穆公卷土重来,晋国内忧外患之际,又有谁能撑起这将倾的梁柱?"

阿蘅望着师兄在月光下显得愈发消瘦的背影,忽然想起夫子说过的"乱世观人如观火"。此刻王嘉眼中跳动的,不知是烛火,还是预见未来的忧虑。夜色渐深,远处传来隐约的马嘶,不知是邾国的求援,还是狄人的又一次试探,而历史的车轮,正碾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滚滚向前。

紧接着,伴随着日月轮转,此时此刻的时光宛若流年一般,不断向接下来的岁月迈进。

周襄王二十五年,同时是鲁僖公三十三年冬,朔风裹挟着细雪掠过齐鲁交界的原野。鲁僖公的青铜辂车碾过结冰的驿道,车铃在凛冽空气中撞出清越声响。他望着车窗外狄人劫掠后残破的村落,裹紧狐裘的手指微微发颤——这趟赴齐朝聘,名为慰问,实则是为鲁国在齐楚夹缝中寻一条生路。临淄城中,齐昭公设宴相待,觥筹交错间,两国盟誓的誓言尚在耳畔,回程的马车却在夜色中疾驰,似要逃离即将到来的风暴。

当僖公回到曲阜,尚未踏入宗庙告慰列祖,便在小寝中一病不起。这处远离正殿的居所,原是他避暑休憩之地,此刻雕花木窗漏进的寒风,却成了催命符。宫人望着国君蜷缩在锦被中的身影,想起他贪图小寝温暖而未按礼制迁居路寝,不禁落下泪来。弥留之际,僖公望着帐顶褪色的蟠龙纹,恍惚又看见年轻时与齐桓公盟誓的场景,一声叹息消散在冰冷的空气中。

与此同时,中原大地战云密布。晋、陈、郑三国联军剑指许国,戈矛如林,旌旗蔽日。许国本就国小民弱,因依附楚国而触怒晋国,城墙在投石机的轰鸣声中摇摇欲坠。楚军却无暇西顾——令尹子上正率精锐东进,铁蹄踏碎陈国、蔡国的城门。当陈、蔡二君捧着青铜礼器跪地求和时,子上的目光已投向郑国,誓要将公子瑕扶上君位,在中原腹地楔入一颗钉子。

郑国桔柣门下,楚军的攻势如潮水般汹涌。公子瑕身先士卒,却在混战中马失前蹄,战车栽进泥泞的水塘。外仆髡屯冒死抢回他的尸体,浸透泥水的衣袍上还凝结着未干的血迹。郑文公夫人抚尸痛哭,将他葬在郐城之下,黄土掩埋的不仅是一具尸身,更是楚国染指郑国的野心。

泜水河畔,晋阳处父与楚令尹子上对峙。冬日的河水泛着冰碴,两岸军营的炊烟在寒风中扭曲成诡异的形状。阳处父派人送来战书时,青铜酒盏在子上手中微微晃动:"晋人狡诈,此乃诱敌之计!"大孙伯的谏言犹在耳畔,楚军却已错失先机。当阳处父高喊"楚军溃逃",战车掉头扬起的尘土中,子上望着对岸冷笑:"竖子欺我!"

这场未战而退的对峙,却成了子上的催命符。太子商臣在楚成王耳边进谗言时,烛火将他阴鸷的面容投在宫墙上,宛如恶鬼:"子上受晋贿赂,辱我大楚!"寒光闪过,令尹的鲜血溅上宗庙的立柱,染红了"忠"字牌位。

鲁国朝堂,僖公的葬礼却陷入僵局。本该在附祭时完成的神主迟迟未制,宗庙中的祭祀仪式混乱不堪。老祭司望着空荡荡的神主牌位,浑浊的泪水滴在龟裂的竹简上:"失礼啊!失礼!"他颤抖着展开《周礼》,上面"君薨,葬而虞,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的记载,在摇曳的烛光中忽明忽暗。寒风灌进宗庙,吹得祭祀的烛火明灭不定,仿佛预示着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还将迎来更多的动荡与纷争。

而王嘉呢,在纵观这一系列事件,同时脑海之中突然显现出鲁僖公薨逝之时的悲伤之景,可就在对鲁僖公举行葬礼陷入疆域之时,就和这段时间所发生的其他诸多事件一般,其中的“动荡”与“纷争”,与原先鲁僖公生前“意气风发”之景形成鲜明对比,也是让他不由得感到遗憾与叹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