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大典与阅兵仪式,表面上看是一场宏大的军事展演,但其根本意义却远远超越视觉的震撼,它是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一个民族的历史传承、一个文明的精神内核的具象化呈现。在整齐划一的方阵行进、轰鸣震天的装备列阵之中,蕴藏着一个国家对民族凝聚力的深度强化,以及对精神文化团结性的极致彰显。
阅兵仪式中的精神、情感与意识形态元素,如同经纬交织的丝线,编织着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图腾。从概念定义上讲,它是通过军事展示、礼仪规范等形式,向世界宣告主权、展示力量、凝聚民心的重要活动。然而,当我们尝试推究其“内核”和“本质”的时候,我们便能够发现,阅兵早已超越单纯的军事范畴,成为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唤醒者,一个时代精神的具象表达。
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大阅之礼”,还是现代国家的阅兵盛典;无论是西方古罗马军团的凯旋仪式,还是中东地区彰显军事传统的庆典,在每一个时代阶段与历朝历代,阅兵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它以行进的队列书写文明的脉络,用铿锵的步伐丈量民族的精神高度,通过震撼人心的仪式感,将一个国家的信仰、价值观与奋斗历程,深深镌刻在每个国民心中。
与此同时,古今中外的至圣先贤、思想大师,以及着名将领与领袖人物,或是从其着作典籍中蕴含的军事智慧,或是从其日常言行里流露出的战略眼光,都对阅兵这一仪式实际上怀有一种无形的“尊崇”和“敬畏”之心。他们深知,阅兵不仅是国力的展示,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淬炼,是维系国家认同、传承文明火种的重要纽带。
在这之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他在《孙子兵法》中虽未直接论述阅兵,但“修道而保法”的治军思想,强调通过规范仪式强化军队纪律与集体意识,与阅兵仪式凝聚军心的内核不谋而合。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阅兵,不仅革新军事装备,更以开放姿态推动文化融合,奠定赵国强国地位;汉武帝在长安近郊举行的“元光阅兵”,集结十万骑兵,彰显大汉王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底气,其背后是对国威与文明辐射力的战略考量。
西方世界中,凯撒大帝的凯旋阅兵堪称典范。他率领军团从高卢战场归来时,以盛大仪式展示战利品与俘虏,将军事胜利转化为罗马公民对帝国权威的崇拜,同时通过凯旋门浮雕、胜利颂歌等文化符号,构建起罗马文明的精神图腾。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后举行的阅兵,不仅展示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军事锋芒,更通过整齐划一的方阵行进,将启蒙运动推崇的理性秩序具象化,成为传播法国革命理念的重要载体。
英国皇家阅兵(troopingthecolour)则以鲜明的传统仪式着称,身着猩红制服的骑兵卫队、演奏古老进行曲的军乐团,与白金汉宫前的皇家卫队交接仪式融为一体,将君主制传统与现代军事体系完美结合,成为展示英国软实力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舞台。这些现代阅兵仪式,在科技赋能与全球化语境下,既延续着阅兵仪式的历史使命,也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而我们,通过这些古今变化交错交融,或许也能够明白,阅兵仪式不仅仅是一场场壮观的视觉盛宴,更是一部部鲜活的文明演进史。从冷兵器时代的旌旗蔽日到信息化战争时代的智能装备列阵,从古代帝王彰显天威的“大阅”到现代国家传递和平理念的国际阅兵,每一次步伐的铿锵、每一件装备的亮相,都在诉说着不同时代的价值追求与历史使命。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对秩序的追求、对力量的敬畏和对和平的向往;更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未来,让后人得以触摸先辈的热血与荣光,也让世界读懂一个国家的信仰与担当。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阅兵仪式以其独特的庄重与仪式感,提醒着我们:国家的尊严需要守护,民族的精神需要传承,而人类对文明进步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当整齐的队列在阳光下昂首前行,当先进的装备在轰鸣声中展现锋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钢铁洪流的震撼,更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希望。
与此同时,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精神风貌一样,其对综合国力与国家实力的多维考量,也在阅兵仪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展现绝非简单的武器陈列或兵力铺陈,而是科技水平、工业能力、组织效能的立体化呈现。当信息化装备方阵缓缓驶过观礼台,背后是一个国家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厚积薄发;当新型战机编队以精准的航迹划破长空,印证的是航空工业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阅兵场如同精密的透视镜,不仅映射出国防现代化的硬实力,更折射出社会治理、经济建设、文化创新等软实力的协同共振。
在全球化浪潮下,阅兵仪式还承载着更为深远的国际意义。它是无声的外交语言,通过仪式化的力量展示,向世界传递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正如中国阅兵中“和平鸽”造型的空中编队,或是俄罗斯红场阅兵中对二战历史的铭记,每个国家都在用独特的阅兵叙事,参与着全球文明对话。这种对话不仅重塑着国际认知,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赋予阅兵仪式新的时代使命——它既是国家主权的庄严宣示,也是文明互鉴的鲜活样本,让世界看到不同发展道路上,人类对和平、繁荣与尊严的共同追求。
当我们回望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从古至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历史时期,历朝历代,在中国、欧洲各国,乃至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文明,在重要节日活动中的阅典仪式与阅兵典礼,不仅仅是向外界展示一个国家强大的国力、军力,以及机动性和综合战斗能力,以及相应的军事装备,它们更是被赋予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文明的精神图腾与文化密码。
那些整齐划一的方阵,既是纪律与秩序的具象化呈现,更是一个国家民众百姓集体意志与民族向心力的视觉化表达;轰鸣而过的钢铁洪流,不仅彰显着科技实力的突飞猛进,更诉说着文明进程中坚韧顽强、砥砺前行,为美好生活不断奋进,消灭恶势力,以及弘扬国威的决心,还有开拓进取的永恒信念。
阅兵典礼以其特有的仪式感,将历史记忆与现实成就熔铸为一。正如汉代长安城外的“讲武之礼”,旌旗蔽日间承载着华夏民族对安定的向往;法国巴士底日阅兵场上,马赛曲的激昂旋律始终激荡着自由平等的精神内核。这种跨越时空的仪式传承,让后人得以触摸文明的脉络——它既是对先辈荣耀的庄严致敬,也是对后世责任的郑重托付,将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在岁月长河中凝聚成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而在当代,阅兵更成为世界文明对话的独特语言,各国通过这一仪式展现特色、增进理解,让多元文明在互鉴中共同描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阔图景。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原始部落社会,人类便已懂得通过集体阵列的展示来凝聚族群力量。考古学家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环形陶俑阵列,陶俑手持石斧与骨矛,以同心圆状排列,中心处残缺的陶鼎仍保留着祭祀的烟熏痕迹;良渚文化祭坛出土的玉琮上,浅浮雕的持械武士头戴羽冠、身披兽皮,整齐的队列沿着玉琮纹路盘旋而上,仿佛在诉说着五千年前的威严仪式。这些先民虽以兽骨为刃、藤甲为盾,却能通过整齐划一的呐喊与阵型变换,让山林震颤、让河川共鸣,用最原始的方式向敌对部落宣示生存的意志与扞卫领地的决心。
与此同时,在中国广袤大地上孕育的古老文明留下了丰富印记。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打磨光滑的石铲与陶罐上刻着平行直线纹,或许是集体劳作的符号化呈现;磁山文化窖藏的粟米旁,散落着排列有序的骨镖,暗示着狩猎队伍的组织形态。半坡彩陶上的人面鱼纹,看似神秘图腾,实则暗含氏族部落的阵列密码——鱼嘴方向统一朝左,恰似战士们列阵时的朝向;古蜀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其规整的手势与服饰细节,仿佛再现了古蜀王国祭祀大典上的庄严队列。河姆渡文化的骨哨与大汶口文化的彩陶鬶,器身上重复的几何纹路,既是美学表达,也可能是集体仪式中节奏呼应的视觉符号。龙山文化黑陶上细密的弦纹,红山文化玉猪龙串联成的项链,无不彰显着先民对秩序与集体力量的追求。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法国拉斯科洞穴的岩壁画上,成群奔跑的野牛旁,模糊的人形轮廓手持简易长矛,以并列姿态呈现;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的乌尔军旗镶嵌画中,战车与步兵组成的方阵已初具现代阅兵雏形;古埃及涅伽达文化的陶罐上,手持石权标头的首领走在队伍前方,身后士兵举着盾牌,队列整齐划一。这些跨越地域的文明印记,无论是石制玉制的工具器皿,还是早期青铜金属的武器装饰,都在诉说着人类对仪式化集体展示的共同追求。手工艺品上重复的几何图案、岩壁画中排列的人物形态、祭祀器皿上规整的纹饰,皆是先民们将生存智慧、族群信仰与集体意志熔铸而成的文化密码,为后世阅兵仪式的发展埋下了最初的精神火种。
紧接着,伴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优化,生产工具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当人类社会逐渐脱离野蛮时代,逐步朝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发展演进时,在中国、欧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文明,无论是出征作战,还是保家卫国,对于阅兵典礼的认知与感悟,相较于先前,范围领域也不断扩大。同时思想认知也不断开始向纵深化发展,甚至对于“家国同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还有军人英勇豪迈之姿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民族自信力的展现,也是不断的发展进步。
与此同时,在雨后春笋一样规模庞大且数量众多的专业领域着作典籍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时代浪潮下,这些认知内容的价值体现,也无不生动的展现出来。
并且,对于不同兵种类型的排列、列阵接受检阅,也是出现了“雏形”,并在后来不断朝着体系化、多元化、完善化,乃至是成熟化方向发展。
在中国,早在夏商周时期,阅兵典礼便已从原始祭祀仪式中脱胎,演变为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政治活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王大阅"的记载,商王通过检阅战车与步兵方阵,既彰显"天命所归"的威严,又以军事威慑巩固方国臣服。西周时期,《周礼》明确将"大阅"列为军礼之首,每年仲冬时节,天子会亲率六军于野地集结,战车按青、赤、白、黑、黄五色分列,士兵们执戈披甲,在金鼓之声中演练"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这种兼具军事训练与礼仪展示的活动,不仅是对战斗力的检验,更通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阵列排布,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融入军事行动,使阅兵成为"家国同构"理念的具象化表达。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让阅兵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时,曾展示三百乘披坚执锐的战车,车辕装饰青铜兽首,旌旗蔽空,向天下宣告霸主地位;秦国商鞅变法后,通过"军功授爵"制度将阅兵与士兵晋升直接挂钩,每逢新君继位或大战前夕,咸阳城外的阅兵场上,铁甲骑兵与强弩劲卒阵列如山,喊杀声震天,这种充满血性的军事展示,既激发了秦人"勇于公战"的尚武精神,也为秦国横扫六合奠定了精神根基。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诗经·秦风·无衣》所描绘的"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激昂场景,正是阅兵时战士们同仇敌忾的真实写照,将民族气节融入铿锵战歌。
秦汉时期,阅兵典礼在制度与规模上迎来重大革新,成为中央集权统治的强力彰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咸阳举行“大阅”,三十万虎狼之师列阵渭水之畔,青铜剑戟寒光凛凛,战车方阵以“雁行之阵”整齐推进,旌旗上的“秦”字随风翻涌,将“六合为一”的威严推向极致。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巡游时,常于各郡县举行阅兵,既是对地方的震慑,也通过“车同轨,书同文”的秩序展示,强化大一统的国家认同。兵马俑坑中排列的军阵,栩栩如生的陶俑按实战编制呈现,从跪射俑到立射俑,从将军俑到武士俑,无不彰显秦军“令行禁止”的纪律与“横扫八荒”的气势,堪称凝固的阅兵盛典。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促使阅兵更具外向性与威慑力。元封六年,长安城郊举行“观兵”大典,骑兵部队首次以独立兵种接受检阅,战马披挂玄铁甲胄,骑士手持环首刀与强弩,在演练中展现“闪电奔袭”的战术。张骞通西域后,汉朝阅兵更成为“四夷宾服”的舞台,西域诸国使臣受邀观礼,当汉军以“五行八卦阵”变换阵型,箭矢如蝗掠过天际时,诸国纷纷进献珍宝,以示臣服。文学作品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以华丽辞藻描绘天子阅兵的盛况,“车骑雷起,殷天动地”的描写,既展现帝国气象,也将阅兵的威严铭刻于文化记忆。而《汉书·刑法志》对阅兵制度的详细记载,则为后世军事礼仪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阅兵成为维系“家国同构”体系的重要纽带。
随后,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时局与频繁的政权更迭,让阅兵典礼在战火淬炼中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一时期,阅兵不再单纯是彰显国力的仪式,更成为检验战备、凝聚军心的实战预演。曹魏政权继承秦汉军礼传统,曹操在许昌校场阅兵时,特意增设“马战、步战、水战”三项演练,虎豹骑身着精铁锁子甲,在飞驰的战马上挽弓如满月,箭矢破空之声与金鼓齐鸣,尽显“天下骁锐”的强悍;曹植在《白马篇》中“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豪迈诗句,正是对魏军骑兵风采的生动写照。
东吴政权则凭借长江天险,发展出独特的水军阅兵。孙权在濡须口操练水师,楼船战舰绵延数十里,桅杆如林,旌旗蔽日。每艘战船均配备强弩与拍竿,水兵们在甲板上列阵演练,随着鼓点整齐划一地挥桨、擂鼓,激起的浪花中折射出江东子弟“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自信。蜀汉政权地处西南,诸葛亮北伐前于汉中阅兵,以“八阵图”为核心编排阵列,步兵、弩兵、器械兵相互配合,木牛流马穿梭其间,将军事智慧与阅兵仪式完美融合。《出师表》中“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铿锵誓言,正是在这样的阅兵仪式中化作将士们的必胜信念。
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为阅兵注入草原文明的野性基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校猎阅兵”极具特色,万余骑兵在阴山脚下呈扇形展开,弯弓射猎的矫健身姿与战马的嘶鸣,既展现游牧民族的骑射传统,又暗含军事战术演练;北周武帝宇文邕举行“大阅”时,首次将府兵制下的军民合一理念融入仪式,士兵们平日耕战结合,阅兵时则甲胄鲜明,阵列中可见持锄带剑的独特景象,这种创新让阅兵成为巩固政权、整合民族的重要手段。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如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中“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的描写,生动刻画了阅兵将士在严寒中严阵以待的坚韧形象,将乱世中的家国情怀与尚武精神熔铸于诗篇。而《魏书·礼志》对阅兵礼仪的详细记载,则标志着少数民族政权在吸收汉文化后,将阅兵制度推向新的理论高度,为多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军事仪式发展开辟了道路。
而在隋唐时期,大一统王朝的恢弘气象赋予阅兵典礼前所未有的壮阔格局。隋朝开国之初,隋文帝杨坚于大兴城举行"讲武之礼",十二卫府兵身着明光铠,阵列绵延二十里,刀盾如林,旌旗蔽空。据《隋书·礼仪志》记载,阅兵当日,万匹战马齐鸣,铁甲反光如银浪翻涌,不仅震慑了突厥等边疆势力,更以整齐划一的军容宣告华夏重归一统的威严。隋炀帝杨广巡游江都时,在运河沿岸举行的水上阅兵同样震撼,楼船战舰搭载着精锐的"神策军",每艘战船均饰以龙凤彩绘,水兵们操演水战时,箭矢与拍竿激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虹彩,将军事展示与帝国奢华完美融合。
唐朝鼎盛时期,阅兵更成为"天可汗"统治力的象征。贞观年间,李世民在长安城西校场阅兵,玄甲军身着黑铁精甲,跨骑汗血宝马,在"秦王破阵乐"的激昂鼓点中,以"三叠阵"变换阵型,铁甲碰撞声与战歌号子响彻云霄。诗人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的描写,生动还原了唐军阅兵时枕戈待旦的肃杀之气。开元盛世时,唐玄宗于骊山举行的"大阅"规模空前,二十万将士列阵如城,各色军旗迎风招展,骑兵方阵奔驰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彰显"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唐国力。值得一提的是,唐代阅兵首次将藩属国使节观礼制度化,当吐蕃、新罗等国使臣目睹唐军以"六花阵"演练攻防,惊叹之余纷纷献上珍宝,阅兵由此成为"万国来朝"外交盛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阅兵仪式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达到新高度。《唐六典》详细记载了阅兵的时间、流程与军容标准,从将士甲胄的纹饰到旌旗的规格均有严格规定。同时,阅兵与文学艺术深度交融,杜甫《兵车行》中对征人出征前集结的描绘,白居易《七德舞》对李世民阅兵场景的赞颂,不仅丰富了阅兵的文化内涵,更将"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镌刻进唐诗的永恒丰碑。而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描绘的唐军阅兵图,以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骑兵奔腾、步兵列阵的壮阔画面,成为盛唐军事美学的视觉见证,让千年后的人们仍能领略那个时代阅兵典礼的雄浑气象。
到了五代十国战火纷飞的战乱年代,阅兵典礼褪去了盛唐的华丽外衣,转而成为各路枭雄巩固势力、威慑对手的实用工具。政权更迭如走马灯般频繁,每个割据势力都试图通过阅兵展现军事优势,以图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后梁太祖朱温在汴梁城外阅兵时,特意命士兵们将缴获的敌军旗帜插满校场,铁甲骑兵在旌旗间来回驰骋,扬起的尘土中夹杂着血腥气息,借此向周边势力宣告“梁”朝的崛起;而前蜀王建在成都举行阅兵,让精锐的“貔虎军”身披镶嵌宝石的战甲,在锦城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既炫耀武力,又彰显蜀地的富饶奢华。
这一时期的阅兵往往与实战紧密相连。后唐庄宗李存勖在魏州阅兵后,即刻挥师南下,他亲自擂鼓,激励士兵“今日之战,非死即胜”,阅兵场瞬间化作出征的起点;南唐中主李璟在长江沿岸检阅水师时,战船列阵绵延百里,却难掩面对后周威胁时的紧张与不安。文人笔下,韦庄在《秦妇吟》中描绘的“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的战乱惨状,从侧面反映出阅兵背后百姓的苦难;而冯延巳词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惆怅,亦暗含着对政权更迭、阅兵频繁的无奈感慨。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北方崛起,为阅兵注入新元素。契丹辽国的“秋捺钵”仪式,将围猎与阅兵结合,皇帝率领契丹骑兵在草原上奔驰,弯弓射雕,展现游牧民族的剽悍;党项族的西夏政权则在贺兰山脚下举行阅兵,士兵们身着轻甲,手持劲弩,阵型变幻间暗藏“铁鹞子”骑兵的突袭战术。这些阅兵不再局限于中原礼仪,而是融合了草原与大漠的独特军事文化,成为乱世中多元文明碰撞的缩影。尽管五代十国的阅兵充满了动荡与不安,但它依然延续着阅兵文化的生命力,为后世军事仪式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紧接着,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多元文明的激烈碰撞与深度交融,使阅兵典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形态与深刻内涵。中原与边疆政权在军事礼仪上既相互对峙又彼此借鉴,让阅兵成为民族文化与国家意志的独特表达。
北宋王朝建立后,阅兵典礼转向对内强化中央集权与对外宣示正统的双重功能。宋太祖赵匡胤于汴京讲武殿举行"观兵",将禁军精锐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编制列队,士兵们身着绣有祥禽瑞兽的绵甲,在《破阵乐》的伴奏下演练"八阵图",阵列中旗帜上的"大宋"二字迎风招展,既展现军事纪律,又彰显"天命归宋"的统治理念。宋仁宗时期的《武经总要》详细记载阅兵阵法与兵器规制,将军事礼仪提升至理论高度;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苍凉词句,虽描绘边关戍守之苦,却也暗含对阅兵将士保家卫国精神的赞颂。
与北宋对峙的辽、西夏、金政权,各自发展出极具民族特色的阅兵形式。辽国"亲征仪"中,皇帝身披日月纹锦袍,率领"鹰军铁军"在草原上列成"鹰隼阵",骑兵们以牛角号为令,进行骑射与围猎演练,将游牧民族的战斗传统融入仪式;西夏则在贺兰山阙举行"嵬名军阅","铁鹞子"重甲骑兵与"泼喜军"旋风炮部队交替登场,阵型变幻间扬起漫天黄沙,彰显党项人"战无不胜"的霸气。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南征前于开封阅兵,将女真骑兵与汉族步兵混编,旌旗上同时绣有女真文与汉字,试图通过阅兵展现其"混一天下"的野心。
蒙古帝国崛起后,成吉思汗的"大忽里勒台"阅兵震撼世界。数十万蒙古骑兵在斡难河畔集结,按万户、千户编制排列,弯刀与弓箭在阳光下寒光闪烁。士兵们以"箭雨阵钳形阵"等战术演练,马蹄声如雷霆万钧,彰显草原帝国的征服欲望。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将中原军礼与蒙古传统结合,在大都举行的"郊祀阅兵"中,汉军以方阵行进,蒙古骑兵则展示骑射绝技,《大元通制》更将阅兵列为国家大典,使这一仪式成为多民族融合的象征。
这一时期,阅兵不仅是军事展示,更成为文明对话的特殊载体。南宋诗人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句,寄托了对宋军阅兵重振雄风的渴望;而元曲作家关汉卿在《单刀会》中对关羽水军阅兵的描写,则将历史上的军事仪式升华为民族气节的象征。辽宋夏金元的阅兵文化,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长卷,生动展现了各民族在冲突与交流中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的壮阔历程。
不久之后,到了明清时期,阅兵典礼在封建集权的巅峰形态下,发展出更加庄重森严的仪式体系,同时也在时代变革的前夜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张力。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于南京钟山举行“大阅礼”,十万将士按“五军都督府”编制列阵,长枪如林,火器营的火铳整齐排列,随着“点阅官”的令旗挥动,枪炮齐鸣声响彻云霄。这场阅兵不仅宣告汉人政权的再度崛起,更通过《大明会典》将阅兵礼仪制度化,从将士铠甲的形制到旗帜的尺寸,皆有严苛规范,彰显“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