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坛之上,青铜鼎中燃烧着柏木,青烟袅袅升向天际。赵盾身着玄色长袍,神色冷峻地立于坛前。随着日头西斜,他的耐心也逐渐耗尽。“鲁国这是何意?”他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愠怒。其他诸侯面面相觑,气氛愈发凝重。最终,盟会在鲁国缺席的情况下草草结束。史官们在竹简上郑重刻下:“秋八月,盟于扈。”却未记载与会诸侯。这看似简略的笔法,实则暗藏玄机——凡诸侯会盟,不书与会之国,皆因有诸侯迟到。而鲁国此次失约,不仅错失了彰显国威的机会,更在无形中得罪了晋国,为日后的外交关系埋下隐患。
与此同时,在鲁国的边陲小城,另一场风波正在酝酿。穆伯站在鄢陵城头,望着城下莒国迎亲的队伍,心跳骤然加快。莒女端坐于彩车之中,轻纱半掩娇容,眉眼间尽是温婉之色。穆伯只觉喉头一紧,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冲动。他本是为襄仲迎亲而来,此刻却全然不顾先前的约定,毅然决定将莒女据为己有。
消息传回鲁国,襄仲怒不可遏,即刻求见文公,恳请出兵讨伐穆伯。文公拍案而起,眼中满是怒火:“此等背信弃义之徒,不惩不足以平民愤!”然而,叔仲惠伯却上前一步,神色凝重地劝谏道:“君上,臣闻内斗为乱,外战为寇。若兄弟相残,死伤皆是鲁国子民。如今内患未平,若因此招致外敌入侵,鲁国危矣!”他的话语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文公的怒火。惠伯又提议居中调解,让襄仲放弃莒女,由穆伯将其送回莒国,以保鲁国安宁。文公沉思良久,终于点头应允。在惠伯的斡旋下,穆伯与襄仲虽表面上重归于好,但二人之间的裂痕,却如同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永远横亘在了鲁国的朝堂之上。
而在晋国的朝堂,郤缺正与赵盾进行着一场关乎晋国霸业的对话。郤缺望着赵盾,言辞恳切:“赵卿,昔日卫国不服,我军夺其土地。如今卫国已诚心归附,若不还其土地,何以彰显晋国之仁德?”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叛而不讨,威严何在?顺而不抚,仁德何存?若无威严与仁德,又何以号令诸侯?您身为正卿,肩负重任,德行之事,不可不察。”说罢,他引述《夏书》中的话语,强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赵盾静静聆听,神色逐渐缓和。郤缺的一番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心中的迷雾。他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赏之色:“郤卿所言极是,晋国当以德服人。”自此,晋国开始调整外交策略,归还卫国土地,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各诸侯国的赞誉,更为晋国的霸业增添了一抹亮色。
眼见此情此景,躲在暗中暗暗围观这一切的王嘉,内心也是五味杂陈。
紧接着,在深思熟虑之后不久,他便再度缓缓道出他的反思思考与感悟来。
王嘉蜷缩在盟坛外的灌木丛后,枯叶在他膝下发出细碎的呻吟。远处诸侯们的车马渐次散去,扬起的尘埃如薄雾般笼罩着残阳,将赵盾冷峻的面容染成血色。他望着竹简上史官未竟的刻痕,喉间涌上一阵苦涩:“盟会成于威权,亦毁于疏忽。鲁国文公的迟来,何尝不是敲响了礼崩乐坏的丧钟?当诸侯将盟约视作权衡利弊的筹码,这以信义为基石的天下秩序,早已摇摇欲坠。”
夜风掠过鄢陵城头,裹挟着莒女的啜泣声飘向远方。王嘉仿佛看见穆伯眼底燃烧的欲望,与襄仲按剑时青筋暴起的手。“贪色而背盟,私愤而欲兵戎。”他攥紧衣角,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叔仲惠伯的谏言虽暂时平息了内乱,可那道横亘在朝堂间的裂痕,恰似鲁国宗庙梁柱上的蛀洞——今日不发,他日必倾。”他忽然想起现代历史课本里“祸起萧墙”的批注,此刻竟如重锤般砸在心头。
晋国朝堂的烛火在暮色中明明灭灭,赵盾与郤缺的对话却似黄钟大吕,在王嘉耳畔回荡。“以德服人?”他自嘲地笑了笑,惊飞了枝头栖息的寒鸦,“在这弱肉强食的乱世,仁德不过是强者粉饰霸权的锦缎。赵盾归还卫土,看似是从善如流,实则是算准了民心向背更利于霸业。当政治沦为精密的权衡术,连圣贤之言都成了博弈的工具。”
他抚摸着怀中的现代笔记本,指尖划过“春秋无义战”的潦草字迹。远处传来戍卒的更鼓声,混着边境传来的隐约号角,王嘉望着漫天星斗,忽然觉得那些闪烁的光点恍若诸侯们算计的眼神。“历史从未过去,”他对着虚空低语,声音被夜风吹得支离破碎,“不过是一代代人,在权力、欲望与道义的漩涡里,重复着相似的挣扎罢了。”
在这之后不久,思虑良久过后,只见王嘉的脑海里,对于这一系列事情,此时此刻顿时便浮现出这一时期乃至后续时代诸子百家与名人大师的着作典籍中的佳句名篇,紧接着便轻声吟诵并细细感悟起这一切来。
王嘉盘腿坐在篝火旁,借着火光翻开《论语》,“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他轻声念着,声音被火焰的噼啪声吞没。如今,诸侯争霸,天子蒙尘,晋文公恃强凌弱,宋昭公手足相残,礼乐早已崩坏,天下无道久矣。夫子一生奔走,推行周礼,可在这乱世之中,又有几人愿意停下逐利的脚步,听听他的教诲?
风翻动书页,露出《孟子》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篇章。王嘉苦笑,晋国归还卫国土地,看似合乎道义,实则是为了巩固霸业。在这弱肉强食的时代,道德不过是强者手中的工具,得“道”又谈何容易?穆公、襄公的族人因昭公的猜忌而起兵,最终导致无辜者丧生,失去民心,这便是失道的恶果。可又有谁能真正坚守道义,不被权力和欲望蒙蔽双眼呢?
他又翻到《老子》,“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王嘉望向远处的烽火台,那里曾燃起无数战火,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秦晋令狐之战,只为了争夺权力与土地,却让无数家庭破碎。战争带来的只有毁灭,真正的智者应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可诸侯们却深陷权力的漩涡,无法自拔。
“儒、墨、道、法,诸子百家各执一词,却都难以改变这乱世的局面。”王嘉喃喃自语,“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无奈吧。”他合上书本,望着夜空,思绪飘向远方,不知这乱世还要持续多久,百姓还要承受多少苦难。
随后不久,王嘉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笔记本的边缘,那纸张的触感粗糙而真实,与周围古老的气息格格不入。他的目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望向远方,思绪飘回到那些动荡的岁月,诸子的声音在他的脑海中交织回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之言,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乱世的混沌。春秋之际,礼崩乐坏,昔日清晰的秩序与规则,在权力与欲望的冲击下,变得模糊不清。诸侯们追逐着霸业,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行着兼并攻伐之实,又有谁能真正定义何为正义,何为王道呢?这所谓的盟会、征伐、权谋,看似是为了各自的家国,实则是对‘道’的背离,在这混乱的世道里,又有几人能坚守本心,追寻那恒常不变的道呢?”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满是思索。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的话,此刻想来,是如此的振聋发聩。看这诸侯混战,为了领土、为了霸权,不惜生灵涂炭。各国之间相互攻伐,毫无仁爱可言。鲁国与莒国因穆伯的私心而险些兵戎相见,晋国与秦国为了拥立国君之事反目成仇,战争的硝烟弥漫,百姓苦不堪言。倘若人人都能秉持兼爱之心,又怎会有这般乱象?可惜,在这乱世之中,利益蒙蔽了众人的双眼,兼爱之说,终究难以实现。”他缓缓摇头,眼中流露出一丝无奈与惋惜。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所倡导的德治,在晋国朝堂上,似乎有了些许的体现。赵盾听从郤缺的劝谏,归还卫国土地,赢得了诸侯的赞誉。但这究竟是发自内心的仁德之举,还是出于对晋国霸业的长远考量?在这弱肉强食的时代,以德治国,谈何容易。然而,这星星之火,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或许唯有德治,才能真正让天下归心。”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微光,那是对和平与正义的期许。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家的思想,虽冷酷却实用。在这乱世之中,规则与秩序的缺失,使得各国陷入混乱。倘若能有一套严明的律法,约束诸侯与大夫的行为,又何至于此?可叹的是,人们往往热衷于权谋与争斗,忽视了律法的力量。只有当律法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稳定。”他紧抿着嘴唇,神情严肃。
王嘉深吸一口气,将笔记本紧紧抱在胸前,仿佛握住了历史的脉络。“诸子百家,各执一词,却都在试图为这乱世寻找出路。他们的思想,犹如夜空中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长河。只是,这乱世的漩涡太过强大,要想真正实现他们的理想,又谈何容易。但正是这些思想的碰撞,才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和平、正义与秩序的不懈追求。”他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带着几分坚定,几分感慨,渐渐融入了这古老的夜色之中。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在这之后不久,转眼间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紧接着,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文公执政鲁国第八个年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