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轻人,不是信口开河!
“厉害真是后生可畏!”
钱老发自内心地感慨了一句。
旁边那位一直没说话的女专家,此时也开了口。
她是省博物院专攻古玉器的孙教授,气质温婉,大概六十岁。
“这块玉璧,我实在是看不透。”
孙教授苦笑着摇头,“玉料似是而非象是顶级和田玉,但密度和内部的棉絮结构又对不上。”
“尤其是这上面的星点纹饰,不属于我们已知的任何一种朝代的图腾或符号体系。”
“它它就好象是凭空冒出来的一样!”
所有人的目光又转向了张泉。
大家似乎已经下意识地把他当成了能解开谜题的人。
张泉沉吟片刻,组织着语言。
“孙教授,关于玉料我有个大胆的猜测。”
“会不会是某种已经绝矿的玉脉?”
“比如,古籍里提过,却从未被证实发现的月魄玉,据说这种玉能在夜间吸收月光,内部会呈现星点流光。”
“至于纹饰,”他指着玉璧上几个看似随意的连接点,“您看这几个节点它们不是为了美观,更象是一种”
“功能性的结构。”
“如果把这些纹路看成一种流动的线路,那这些节点就是汇聚和转向的枢钮。”
“我感觉它可能不完全是装饰品。”
“能量汇聚点”、“线路”、“枢钮”。
这些词汇,从一个研究古董的人嘴里说出来,显得有些古怪。
但在场的都是顶级专家,思维开阔。
他们非但没觉得荒谬,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思索。
张泉的这番话,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超出现有考古学认知框架的思路。
刘副局长和陈科长对视一眼。
眼神里只有一个意思:捡到宝了!
无论如何,必须把这个人留下来!
刘副局长亲自给张泉倒了杯热水。
“小张同志,刚才听了你的见解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我代表市局也代表这次的专项行动组正式向你发出邀请。”
“我们希望聘请你,担任我们这次行动的特聘顾问,全程协助我们后续的鉴定、研究和保护工作。”
“当然我们也会按照专家的标准,支付给你相应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