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职场小聪明 > 第875章 以为懂了(第4页)

第875章 以为懂了(第4页)

要不要试着把它写成一句人生口诀?

不懂装懂是假聪明,亲手实践是真明白。

命令他人是借力,敢于下场才叫本事。

我们接着来深入探讨“喜欢命令别人”的心理本质——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你所说的那种“看人做事自己总结,然后以为自己懂了”,其实,这不仅是逃避,也是一种自卑情结的自我保护机制。表面上是在“发号施令”,实际上是在掩饰“内心的不安”。

?

一、阿德勒视角:命令他人,是自卑感的替代满足

阿德勒认为,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在追求“优越感”,也就是一种“让自己变得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冲动。而这种优越感的追求,往往来源于内心的自卑感。

所以一个人喜欢命令别人,其实可能不是因为“他强”,而是因为他:

?害怕被看出“不会”;

?不敢面对实际挑战;

?但又不想被视为“无能”。

于是他就选择一种“既不下场,又显得高明”的方式——发号施令。

在这个结构中,“命令”是表层行为,“逃避无能”是深层动因,“维持自我价值感”才是核心目的。

这就像一个指挥家,其实不会拉小提琴,但站在那里指挥,他就显得懂得全局、有调度力。可是如果真正拉一首曲子,他可能会露馅。

所以命令别人,是一种“替代性满足”:我没能力完成复杂任务,但我可以通过‘指导别人’来获得价值感。

?

二、“总结别人”的行为:认知替代的自我欺骗

你说得很对:

看人家做,然后总结一番,就以为懂了。

这是现代知识工作者、社交媒体上极为常见的心理现象,叫做“认知替代”。

我们把观察当作实践、把总结当作经验、把言语当作能力。

这是一种看似合理,实则危险的自我误导机制:

?看完一个装修视频,就觉得装修不过如此;

?听完一次创业演讲,就觉得开公司就是“战略+融资”;

?看别人谈恋爱失败,就觉得“换我我早就看穿对方了”。

但问题是:你没经历那个混乱、情绪、焦虑、妥协和选择。

这就像打仗从来不上战场,只在地图上比划。总结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真正上场,就不知所措。

所以“总结别人”不是错,但不能当作“自己懂了”的依据。

?

三、“我懂了”的错觉:一种虚假的胜利感

喜欢命令别人的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其实这事不难,就是你没抓住重点。”

但问题是,他们自己:

?不亲自试一试;

?不承认自己也可能失败;

?也不指导你怎么抓住重点。

这是一种心理错觉,叫做“知识的幻觉性胜利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