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领域,在华佗、张仲景等名医的主持下,《大汉医典》不断完善,外科手术、传染病防治、草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太医院和遍布各地的官医署,有效提升了民众的健康水平。
而在大汉学院最深处的一间实验室里,几位须发皆白的老学者和年轻的工匠们,正围着一个由铜、铁、木材和皮革构成的复杂装置忙碌着。
那是一个基于蒸汽膨胀原理设计的模型,炉膛里的火正旺,水汽在密闭的容器中积聚,推动着一个简陋的活塞往复运动,进而带动了一个轮子缓慢转动。
“成了!先生,它真的动了!”一个年轻工匠兴奋地呼喊。
负责此事的老学者,正是当年最早跟随王潜做事的将作丞马均。
只见他抚摸着胡须,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快,记下此刻,这或许是开启一个新时代的钥匙,王师当年的设想,我们终于摸到门槛了!”
这个不起眼的模型,便是未来蒸汽机的雏形。它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工业时代,已在不远处向这个伟大的帝国招手。
……
在文化方面,王潜早年的设想,已经初步成功。
“新汉学”早已取代了僵化的传统经学,成为帝国的官方意识形态。
它以王潜倡导的“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为核心,融合了传统儒学的伦理道德、法家的刑名治术、道家的自然哲理,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务实的思想体系。
这套体系不仅是选拔官员的核心内容,更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着新时代汉人的精神面貌。
汉语言文字,作为帝国文化认同的核心载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力推广。
朝廷在各地设立“官学”,强制推广标准汉语和隶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无论是新征服地区的异族,还是偏远郡县的边民,学习汉语、书写汉字都成为融入主流社会、获得晋升机会的必经之路。
在帝国的行政体系、商业活动、教育机构中,汉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这种语言上的统一,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还有道教,这个在王潜手中经历了重塑的宗教,已被确立为国教。
它融合了儒家的忠孝、佛家的慈悲,以及道家本身的清静无为,形成了一套更适应帝国统治和社会治理的教义。
道观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承担着部分慈善救济、文化教育的功能。
它倡导“尊天敬祖”、“积德行善”,将对皇帝的忠诚与对天道的敬畏相结合,在安抚新征服地区民心、促进民族同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还有“士农工商,四民平等”的理念,经过数十年的推行,已深入人心,传统的四民界限日益模糊。
工匠因其掌握的技术而备受尊崇,优秀的工匠可以凭借技艺获得官身、丰厚的报酬和社会地位,工部的高级技师甚至能与朝廷大臣平起平坐。
商人不再是“末业”的代表,他们通过贸易沟通有无,为帝国创造财富,“大汉商行”的大贾甚至能影响海外邦交。
朝廷通过立法保护合法商业活动,同时也对其进行规范管理。
农民的生活得到显着改善,农业技术的进步和赋税制度的相对公平,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许多农民通过辛勤劳作和智慧,积累财富,购置土地,甚至送子弟进入学院求学,改变命运。
曾经垄断知识和仕途的士族阶层,其特权被彻底打破。
虽然世家大族凭借深厚的根基仍有相当影响力,但已无法再像过去那样一手遮天。
大汉学院成为新的精英摇篮,无数寒门子弟、工匠商人之后,通过刻苦学习,进入帝国的各级官僚体系,凭借才干获得晋升。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在帝国社会中占据一定比例的奴隶制,在王潜的推动和社会进步的浪潮下,已在法律层面受到严格限制。
官奴主要用于最艰苦、最危险的工程或矿山,且有明确的年限和释放条件;私奴的数量被严格管控,虐待、擅杀奴隶被视为重罪。
虽然在新征服地区仍有残余,但整体而言,人身依附关系在不断弱化,自由民的数量持续增长。
新世界的基石已然奠定,更辉煌的未来,正在等待着这个伟大的民族去开创。
喜欢重生汉末,开局收刘宏为徒请大家收藏:()重生汉末,开局收刘宏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