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逸尘站在窗前,侧脸被城市清晨的微光勾出一道冷峻的轮廓。他没有回头,只是声音低沉地问:“那个孩子……想见我们?”
洛倾颜站在他身后半步,指尖无意识地碰了碰包里的钢笔。笔身温润,水晶贴着布料,轻轻发烫。她没有急着回答,而是从包里抽出一张打印纸,递到他面前——是王女士在客户系统里留下的那条消息,字字清晰:“他说,这次声音更清楚了。下次来,能不能让他见见做这个功能的人?”
顾逸尘的目光在那行字上停留了几秒,喉结微动。他终于转身,眼神里不再是会议室里的疏离,而是一种她读得懂的震动。
“那就见。”他说,“不是以客户回访的名义,是以……造梦者的身份。”
洛倾颜笑了,没说话,只是把纸折好,放进包里。笔尖擦过纸页,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水晶光晕一闪,像是轻轻应和。
当天上午,品牌部会议室。
投影上正播放着第一版预热海报的设计稿:极简风格,黑底白字,写着“听见·相信”四个字,下方是一串技术参数。
“太冷了。”洛倾颜摇头,“这不是说明书,是邀请函。”
宣传组长皱眉:“可用户需要知道我们有什么,不是吗?”
“他们需要知道我们为什么存在。”她打开笔记本,调出王女士孩子的录音波形图,“这个声音,峰值在‘妈’字上扬的0。3秒,尾音轻微颤抖——不是设备问题,是他太想听清。我们不是在优化算法,是在修复一段被距离模糊的亲情。”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有人小声嘀咕:“可这种内容,能火吗?”
洛倾颜没反驳,而是拿出那支钢笔,在特制的纸上写下:“顾逸尘对当前方案的真实态度。”
水晶微光流转,她闭眼感知——不是怀疑,不是否定,而是一种深藏的期待,像冬眠的种子,只等一声春雷。
她睁开眼,语气笃定:“他支持我们走这条路。他说,用户不是流量,是活生生的人。”
宣传组长愣了愣:“顾总真这么说?”
“他说的比这还多。”她笑了笑,“他说,这次,让故事先开口。”
团队终于点头。新方案敲定:不做硬广,不做促销预告,而是推出“音频海报”系列——第一张,就是王女士孩子的那句“妈妈早安”,配上字幕:“我们听见的,不只是声音,还有爱。”
当天下午三点,官微发布首条预热内容。
配图是孩子录音时的波形图,背景虚化成一片暖黄,像老照片的底色。文案只有两行:
“他录了三遍,只为说一句‘妈妈早安’。”
“我们听了137遍,只为不错过一个音节。”
发布后两小时,数据平平。
营销团队开始焦虑。有人提议:“要不要加个折扣预告?或者找人转发造势?”
洛倾颜摇头:“我们不是在抢眼球,是在等心跳。”
她回到工位,打开内部通讯群,看见苏曼刚发了一条消息:“情感牌打得太满,容易显得品牌软弱。技术公司,终究要靠实力说话。”消息后面,还附了个意味深长的微笑表情。
洛倾颜没回,而是打开文件夹,整理出一份《声音背后的故事》简报——王女士的留言、孩子录音的幕后记录、技术团队逐帧调试的截图,还有一段未公开的语音日志:“用户说,自从用了语音包,女儿终于愿意每天视频了。”
她把简报附在晨会邮件里,标题写得简单:“他们不是在用产品,是在找回生活。”
第二天早晨,顾逸尘走进会议室时,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他坐下,翻开文件,沉默地看完那份简报。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风声。
终于,他开口:“用户不是数据,是活生生的人。”他抬眼,看向洛倾颜,“这次预热,方向正确。宣传文案,以后直接批给洛总监。”
苏曼坐在角落,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悬了两秒,删掉了刚编辑好的质疑。
散会后,洛倾颜回到工位,包里的笔忽然一热。
她拿出来一看,水晶光晕比以往更亮,持续时间也更久,像一颗被轻轻拨动的心。她知道,那是顾逸尘的认可,也是他们之间某种更深的共振。
当天傍晚,她提议追加一条幕后花絮视频。
画面里,技术团队正在调试音频算法。背景白板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参数,角落里一行小字隐约可见:“V2。0情绪识别测试版上线倒计时: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