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以巡诊为名,一辆牛车,一个药箱,看似闲云野鹤,实则目标明确。
他每到一地,从不入官府,而是直接在市集最热闹处停下。
白天看诊,入夜便点起一盏明亮的风灯,开“问病夜会”。
规矩很简单,百姓持家中灯笼而来,即可问诊。
孙思邈当场辨症,助手则在一旁用最简单的文字记录下病人的姓名、症状、用药。
这份记录一式三份,一份病人留存,一份贴在市集的布告栏上公示,另一份则由孙思邈收档。
这便是“民录—医审—榜示”的三环闭环。
百姓们看着布告栏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心中无比踏实。
这张由他们自己参与构成的名册,被亲切地称为“活灯册”,其公信力,远非太常寺那本难产的官册可比。
消息如长了翅膀,渐渐传回长安。
城内的风向,也因一个女人的举动,彻底改变了。
武媚娘在宫中虽只是个才人,但她对时局的嗅觉远常人。
她通过宫中渠道,联络上了长安城南以种植草药为生的十二家药园园主。
这些人有独门秘方,却苦于没有门路,更怕被太医署斥为“乡野鄙方”。
武媚娘给他们指了条明路:联合起来,推出“三日试药灯”。
规矩是:凡有新方,必先在药园门口悬挂一盏特制的灯笼,灯上写明药方、主治、禁忌。
灯要连挂三日,广而告之,接受所有人的检验和质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日之内,若无人提出有力的异议,此方才准许试用售卖。
很快,就有一位姓张的老郎中,将自己耗费半生心血研究的乌头减毒法挂了出来。
乌头剧毒,但炮制得当却是疗愈风湿痹痛的良药。
此法一出,立刻引来城中数家大药铺同行的攻讦,斥其为“草菅人命”。
他们纠集人手,企图冲垮药园,砸掉那盏试药灯。
可他们没想到,平日里受过老郎中恩惠的街坊百姓,竟自聚集起来,手持各式灯笼,将小小的药园围得水泄不通。
他们不吵不闹,只是静静守护。
入夜后,百十盏灯火汇成一片温暖的光海,有人高声喊道:“灯未灭,药未废!”呼声此起彼伏,响彻夜空。
整整三夜,灯火未熄。
此事越闹越大,最终惊动了官府。
太医署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派出一名老成持重的太医前来查验。
太医当着所有人的面,依张郎中的法子炮制乌头,又用银针试毒,最后请来自愿的病患试药。
结果,竟证明此法安全有效,效果斐然。
人群爆出雷鸣般的欢呼。
消息传开,整个长安为之震动。
远在城外巡诊的孙思邈听闻此事,抚须长叹:“经此一事,医道之权,将不在紫宸殿,而在坊巷间了。”
东宫之内,徐惠将外界种种变化禀报给李承乾,眼中异彩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