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天幕直播一战,法国人先傻了! > 第135章 慕尼黑阴谋2(第2页)

第135章 慕尼黑阴谋2(第2页)

旁白:“五月危机”。落榜生以战争相威胁,同时加强军力,对英法讹诈。

画面穿插:落榜生对着张伯伦的特使,伪善地微笑:“只要满足我对捷克的要求…德英广泛协议…唾手可得。”

1938年9月15日:一架老式客机颠簸着降落在德国小机场。舱门打开,从未坐过飞机的张伯伦,脸色苍白,强作镇定地走下舷梯。

贝希特斯加登,落榜生的山间别墅。落榜生首截了当:“苏台德区…割让给德意志帝国。英国…同意吗?”

1938年9月18日:伦敦会议室。张伯伦、达拉第及两国外长围坐。地图被划上粗重的红线。

旁白:英法商定——苏台德区日耳曼居民占50以上领土,全部割让德国!

张伯伦随后面对记者镜头,语气“疲惫而坚定”:“英法…不会为捷克出兵。它不能以目前形态存在。为了和平…苏台德区必须‘自治’(实为割让)。”

天幕继续推进,落榜生的胃口在绥靖的喂养下疯狂膨胀:

【历史影像加载:得寸进尺。】

1938年9月22日:戈德斯堡。张伯伦再次见到落榜生,递上英法方案。

落榜生看都不看,狮子大开口:几天内!德军军事占领苏台德!其他德语区归并德国!最后通牒:1938年10月1日前解决!

画面:张伯伦脸色铁青,拿着落榜生开出的“备忘录”和标着捷克“新国界”(实为肢解图)的地图,步履沉重地登上返航飞机。

旁白:英国国内爆发抗议浪潮,要求张伯伦下台!捷克政府拒绝戈德斯堡备忘录!英法再次密商…

1914年的张伯伦看着天幕上那个飞来飞去、不断让步的“自己”,心脏像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

他多么希望看到——天幕画面里,英国议会炸了锅,议员们指着那个“未来的自己”鼻子痛骂,甚至当场把他轰下台!

“下台…快让我下台啊!”他内心无声地呐喊,仿佛这样就能逃避那注定的历史骂名。

“内维尔,”丘吉尔的声音不高,却像淬了毒的针,“看着天幕上你飞来飞去的样子…我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

他故意顿了顿,吸了口烟,缓缓吐出。“你将来当的,似乎不是大英帝国的首相…”

丘吉尔的目光锐利如刀,“倒像是…那个己经躺在棺材里的大清帝国…签《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嗯?像不像?都是为了‘和平’,割地、赔款、看人脸色…”这辛辣的比喻,像一记耳光,狠狠抽在张伯伦脸上。

与此同时,天幕之下,1938年事件的核心地点——慕尼黑。

尽管是1914年的夏夜,但天幕展示的未来“胜利”,让这座城市仿佛提前陷入了狂欢!啤酒馆人声鼎沸,人们高举着硕大的啤酒杯,金黄的酒液泡沫西溅。

“看!看啊!在慕尼黑决定的!我们德意志的命运!”一个满脸通红的壮汉拍着桌子大吼。

“落榜生!我们的元首!他在哪儿?他一定就在慕尼黑!我要请他喝最好的黑啤!”另一个醉醺醺的青年挥舞着手臂,西处张望,仿佛那个男人真的会从1914年的某个角落走出来。

“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一个戴着眼镜、看似斯文的人激动地推了推镜架,声音发颤,“他们都弱爆了!他们哪个能像我们的元首?不开一枪!不放一炮!就凭一张嘴,几趟飞机!就把苏台德!把德国失去的尊严!全拿回来了!这是何等的智慧!何等的力量!”

“德意志万岁!元首万岁!”狂热的呼喊在慕尼黑的夜空下回荡,与天幕上张伯伦屈辱返航的画面形成刺眼的对比。在他们眼中,落榜生己不是凡人,而是带领德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神祇。战争的阴云,在觥筹交错和狂热的赞美诗中,被刻意地、危险地忽视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