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心头不悦。
魏郡与平原国,是曹操亲率主力浴血奋战所得;反观刘备,仅凭两封书信、一名使者,便轻易攫取了渤海郡与河间国。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付出与收获的天壤之别,令曹操对刘备窃取二郡一事耿耿于怀。
若非顾忌方获大捷、不宜动摇军心,曹操几欲拍案怒斥:“刘备何人耶?竟敢如此!”
然现实不容乐观。
自黎阳至邺城再至平原,曹操所部连番激战,夏侯渊对战关羽时主力亦是损伤不小。
虽已控制魏郡、平原国毗邻兖州的黄河北岸要地,但兵马疲惫已极,已无力挥师北上与刘备开战。
曹操只得强抑心中愤懑。
当务之急,也不是寻刘备决战,而是抢占河北腹地以及速遣得力官吏接管诸郡。
沉思良久,曹操提笔写下任命:
命夏侯敦领魏郡太守,坐镇邺城。
命吕虔为平原相,屯驻平原。
命曹仁为巨鹿太守,即刻攻取巨鹿。
命韩浩为赵国相,率部攻取赵国。
命李典为安平相,负责攻取安平。
命董昭行冀州刺史事,治于邺城。
命程昱行青州刺史事,治于临淄。
地盘扩张,所需才俊剧增。
即便留下了董昭、夏侯敦、曹仁、韩浩、李典坐镇冀州,程昱、吕虔坐镇青州,曹操仍感不放心。
略作思忖,曹操又提笔调满宠赴邺城协理机宜。
同时,又令曹纯在成功劝降孔章后,留驻临淄,辅佐程昱征讨青州未服之地。
相较西、南之患,刘备的威胁尤甚。
曹操必须在青、冀二州留下精兵强将与善治之才,以防备刘备趁虚南下,蚕食诸县。
因刘备的主要精力投入在保护民众北迁,曹仁、韩浩、李典的攻势进展顺利。
尽管曹操进攻巨鹿、赵国和安平也曾引发部分县乡的百姓向北流亡,但整体而言,选择北逃的毕竟是少数。
对于盘踞河北的众多士族豪强而言,并非所有人都甘愿放弃世代传承的祖业,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更倾向于与曹操寻求和解,以实现某种形式的“共治”。
为避免将这些势力推向刘备一方,曹操也约束了军纪,减少屠戮,转而假借天子名分安抚诸县士民,并向地方豪强大族提供入仕的名额,进行拉拢。
至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八月,曹操已基本掌控冀州的赵国、安平国、巨鹿郡、魏郡,以及青州的平原国、济南国、乐安国、齐国、北海国、东莱郡。
加之其原有的河内、河东二郡,黄河沿岸南北的大片疆土至此尽归曹操。
与此同时,刘备则控制了幽州的涿郡、代郡、上谷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以及冀州的常山国、中山国、河间国、渤海郡,还占据了并州的上党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