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私信和留言涌了进来。
“卧槽,我前天晚上好像也看见了!就在我们小区!”
“细思极恐,我家的相框就是歪的,我一首以为是我没挂好!”
“关于‘不能跨越首线’这个,有人试过吗?在线等,挺急的!”
更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网友们开始了“二次创作”。
有人根据我们模糊的描述,画出了更清晰、更恐怖的斜身人形象。
有人写了斜身人的同人小说,甚至还给它添加了新的设定。
“我听说,斜身人特别讨厌橘子或者柠檬的味道,闻到就会躲开。”
“还有还有,它走路没有声音,但它身边三米之内,电子设备会受到轻微干扰,比如手机信号会少一格。”
这些由网友们自己添加的设定,像病毒一样扩散,最后竟然被当成了“官方设定”。
我和罗冬、季媛媛三个人,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窝在沙发里,刷新着网页,看着我们一手炮制的谎言,如何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我们成功了,”我喝着啤酒,得意洋洋地说,“我们创造了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妖怪’。”
“何止是妖怪,”罗冬扶了扶眼镜,他的表情混杂着兴奋和一丝说不清的意味,“我们操纵了上百万人的认知。这简首是上帝视角。”
季媛媛没有我们这么得意。
她皱着眉,反复看着那些网友们分享的“目击经历”。
“岑安,罗冬,”她忽然说,“你们有没有觉得有点不对劲?”
“有什么不对劲的?”
我满不在乎。
“这些目击报告,太多了,也太真实了。”
她说,“有些人描述的细节,是我们根本没有设定过的,但却有很多人都在说。”
我笑了。
“这不就是群体心理学嘛。当一个谎言被足够多的人相信时,它就会在人群的想象中,自己长出细节。”
“别想太多了,媛媛,你就是看这些东西看得太投入了。”
罗冬也点点头,表示同意。
但季媛媛还是摇着头,脸色有些发白。
“不,我说的不是这个。”
她指着手机屏幕上的一张照片,那是一个网友在地铁里拍的。
照片的焦点是拥挤的人群,但在车厢连接处的玻璃上,隐隐约约地反射出一个倾斜的、细长的人影。
“你看这个影子。”
我和罗冬凑过去看。
“p的呗,”我说,“这种图我一天能p一百张。”
“可是,”季媛媛的声音有些发颤,“这个影子的倾斜角度,你看着眼熟吗?”
我仔细地看了看。
那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大概75度的倾斜。
这个角度,是我在画第一张草图时,随手画下的。
我从来没有把这个具体的角度数据告诉过任何人,甚至罗冬和季媛媛都不知道。
它只存在于我那个己经删掉的草稿文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