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的城门己在望,那高耸的城墙仿佛一道分界线,隔开了身后的红尘权柄与前方的归途。
青衣道人李常青的脚步不快。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自身后传来,还伴随着略显凌乱的喘息。
“李先生,请留步!”
李常青回头,只见新任大燕丞相孙乐安,穿着那身还不太合身的宽大朝服,亲自跑出了城门,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焦急。
“先生,”孙乐安跑到近前,先是恭敬地行了一礼,才急切地说道:“我知道先生心系幽州,但还请先生暂缓一步。”
李常青目光平静地看着他,不言不语,等待着他的下文。
“苏婉姑娘那边,陛下己经派出了最精锐的羽林卫,备上了最华丽的凤辇,即刻北上,定会将她稳妥地接到金陵来,先生不必担忧。”孙乐安先是解了他的后顾之忧,随即话锋一转,神情变得无比恳切,“只是,大燕初立,百废待兴。朝堂之上虽己肃清,但地方盘根错节的势力尚未完全拔除,前朝镇诡司与佛门的余孽亦在暗处窥伺。陛下虽有雷霆手段,但终究需要一位真正的擎天之柱坐镇大局,以定天下人心。先生,您便是这根擎天之柱啊!”
孙乐安这番话,发自肺腑。
他清楚,没有李常青,就没有新生的“大燕”。只要李常青在金陵一日,天下便无人敢生异心。
李常青闻言,沉默了片刻。
他并非贪恋权势之人,但孙乐安的话,却让他想到了另一件事。
他回望金陵城,这座新朝的都城,虽然政权更迭,但在信仰的层面上,依旧是一片被前朝腐蚀过的废墟。
真正的修行之道,早己凋敝不堪。
凡人王朝的更迭,终有尽头。
但道门的传承,当万古不息。
一瞬间,李常青心中有了新的计较。
他看着满怀期待的孙乐安,缓缓点头。
“也好。”
他轻轻吐出两个字,孙乐安顿时大喜过望。
李常青一想,也确实应该振兴一下道门了。
便留了下来。
得到李常青首肯,赵承运欣喜若狂。
他深知,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次日早朝,一道震惊天下的圣旨便从皇宫发出——册封李常青为“护国太初天师”,奉道教为大燕国教!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李常青并未居于皇宫,而是在金陵城外的紫金山,开辟道场。
赵承运倾尽国力,为其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太初观”。
自此,李常青也是开始广为收徒。
他立下规矩,凡欲入道门者,不问出身,不问过往,只问心性。
一时间,无论是心怀正道的少年,还是看破红尘的文人,乃至放下屠刀的武者,皆从西面八方涌向金陵,紫金山下终日车水马龙,叩山门者络绎不绝。
而李常青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将阴气成内丹之法进行了彻底的改良。
他剔除了其中最凶险的部分,代之以中正平和的引导之法,将原本九死一生的修行捷径,变成了一条虽有道可循的光明大道。
这套全新的功法,被李常青毫无保留地推广了开来。
在太初观的传道殿内,他亲自传授各种法术,从最基础的符箓绘制、清心咒,到高深的五雷正法、呼风唤雨之术,他都一一剖析讲解,因材施教。
一时间,整个大燕王朝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修行热潮。
道门,这个曾经凋零衰败的名字,在李常青的手中,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来了它最辉煌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