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下人眼中,紫金山上的太初观是修行者的圣地,门槛高不可攀,观中道人皆是仙风道骨、不问世俗的高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太初观与其说是一处清修避世之所,不如说更像是一座效率奇高的“人才流水线”。
绝大部分弟子,只要心性尚可,能将李常青丢给他们的基础法门修炼到“小有掌握”的程度——通常是能够凝结内丹,并施展一两种基础法术——便会被毫不留情地“赶”下山。
这“赶”并非惩罚,而是一种毕业仪式。
山下,朝廷早己与太初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对接流程。
每一位下山的弟子,都会领到一份由吏部和太初观共同签发的“道牒”,这便是他们身份的证明。
手持道牒,他们有两个选择:
第一,也是最主流的选择,是进入十八洞天。
他们会被朝廷首接对接其职位,根据其能力和心性,或成为洞天的监察官,与朝廷委派的官员一同维持秩序;
或成为执法队的骨干,处理当地的超自然事件;
或是成为传功执事,负责教导新入门的外围弟子。
他们是朝廷插入修行界最锋利的楔子,是太初观规则的延伸,更是地方上无可争议的权威。
第二,是选择闲云野鹤。
他们可以不受官职束缚,云游西海,斩妖除魔,或是寻一处山清水秀之地潜心苦修。
但他们依然要遵守“太初法旨”,一旦有为非作歹之举,天雷同样不会缺席。
事实上,这些游方道人成了朝廷安插在民间的无数个“移动探头”。
而那些真正留在山上的,才是万里挑一、天赋绝佳之辈。
他们不必去处理世俗的纷争,不必为官职所累。
他们的日常,就是在观中侍奉在李常青和苏婉左右,听他偶尔兴起时的几句点拨,或是与其他师兄弟煮茶论道,参详更高深的法门。
他们是太初观的根基。
李常青用这种方式,巧妙地解决了所有问题。
他既不需要费心去管理一个庞大的组织,又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了新王朝的每一个角落。
整个太初观,就在他这种“放养”式的管理下,如同一颗巨大的心脏,日复一日地,将身负修为与秩序的“新鲜血液”泵入帝国全身,确保了这个庞大机器的平稳运行。
在太初观所有弟子中,叶秋是一个异类。
他不是最早入门的,也不是最刻苦的,但每当李常青偶尔兴起,于庭院中演法时,别人看到的是招式的玄奇、雷火的威能。
而叶秋看到的,是风的轨迹,是阴阳二气的流转,是天地万物间那一丝若有若无的共鸣。
他天赋异禀,是李常青自开山立派目前为止,见过的最适合入道的胚子。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叶秋会成为太初观新一代的标杆,永远留在这座修行圣地时,叶秋却要离开。
他是在一个清晨,找到了正在后山崖边,看着云海翻涌的李常青。
他没有说话,只是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然后便安静地站在一旁。
李常青没有回头,声音平淡:“想好了?”
“想好了。”叶秋的声音清澈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