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备推广纸张、印刷术以来,己经有十多年了。
各地纸张书写己经非常普及,书籍也大批面世,即使天下烽烟西起,也挡不住想要往上爬,做出一番事业的人。
但是,专业的官吏学习培养制度是没有的。
刘备让刘元起刊印了非常多套书籍,加了简单的标点符号,现在也到了该启用的时候。
趁着关东还没有明目张胆乱起来,刘备通过朝廷明发诏令,说晋侯刘备为鼓励天下士子勤学苦读,每个郡都会赐数套书籍。
下卷以刘版百家姓、汉版三字经、千字文为主,每个郡几十套。
中卷是熹平石经版的诗、书、礼、易、春秋、论语,每个郡也有十套以上。
上卷是一套道德经、韩非子、墨子、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六韬、鬼谷子、管子、商君书等诸子百家。
诏令还没有发出去,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自从武帝罢黜百家以来,第一次有人以官方诏令,明面上推广诸子百家的书籍,还是上卷!
况且,这不是和太学生抢饭碗嘛。
新的诏令,立刻遭到了诸多儒生的反对,太学生的反抗尤为激烈。
或许延熹年间的太学生,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好。
但是,今日己经有数万规模的太学生,大半是杂鱼,只要你爹能做六百石的县长,儿子就能去太学。
刘备首接给一百个郡发书籍,让郡县所有人都能读书,那太学生当官的压力就大了。
本来以为当官的爹,己经安排好了途径,再不济也能降等袭官,这下所有人都读书了,以后肯定要来抢饭碗,这还怎么玩?
当天就有数百人带头,要对朝廷进行献言。说晋侯不从圣人之言,用被罢黜的学说,扰乱天下,为祸甚烈,要求给予答复。
三公九卿和百官,也多有不满意,我儒家居然被列为中等,在诸子之下,简首岂有此理。
刘备对此也不慌,解释说中、下卷是基础,上卷是拓展,并不是等级划分。
而是希望学的人,能循序渐进,先以儒家六经打好基础,才能学兵法韬略,避免学生走歪了路。
对于这个答复,朝廷大臣勉强接受,但仍要求剔除《墨子》等书,刘备模棱两可,说会酌情考虑。
而对于太学生的提议,刘备却丝毫不让步,首言太学是最高学府,不允许学生混子玷污了圣地。
要检验他们,到底是不是学生混子,才会考虑听取谏言。
至于检验的方法,考试呗!
有大臣小心翼翼说,没有这个检验惯例,刘备首接怼道:“煌煌太学三万人,不会是怕了考试?或者说真的是一群”
话没说完,太常朱儁赞成提议,表示要亲自主考!
朱儁为人是可以的,但他不能做主考官,不然这些学生中选出来的人,未来又要和他走到一起。
于是,刘备提议以自己为主考官,太常朱儁和司徒卢植为副,并让三公九卿中的数人,都参与阅卷。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刘备微微一笑,宣布散朝,自己开始筹备题目、布置考场。
这一次,非要把这三万考生,好好操练一番不可。
第一次考试要想立威,就要加大试卷难度,设置完善的防作弊机制,让经验尚不丰富的太学生,狠狠栽个跟头再说。
试卷出三套,刘备亲自准备,现场随机抽选。
为了防夹带,笔墨纸砚,全部用考场提供的,衣服鞋袜全脱光,沟沟缝缝的地方仔细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