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汪广洋、涂节等人相视,心头升起不祥之感,但事己至此,无法回头。
皇帝于宫中下令:“朕赐你们六个时辰,各自出题,让对方解答。”
“败者,视为欺君。”
袁观兴等人闻言腿软,此景前所未遇。
“出题便出题,我们人多,有何可惧?”
绝境之下,学子们亦拼尽全力。
能至皇宫门前滋事者,除少数盲从者,余者皆自视甚高。
他们虽无确证,但心中或疑方孝孺作弊,不过是投靠良师,得知试题罢了。
既为比试,众人合力出题,岂会输于一人?
众人看向孤立的方孝孺,信心大增。
袁观兴对同伴道:“诸位同窗,我们同舟共济,应齐心协力。”
士子们纷纷响应,贡献难题,欲以此取胜。
他们多出身名门书院,实力不俗,师资亦强,难题频出。
士子们对胜利愈发自信,热烈讨论,同时警惕地望向方孝孺,低声交谈,生怕泄露。
双方比试,百官监看。
皇帝此举,意在让百官见证,令他们无言。
朝中官员,八成南方人,北方官员亦依附南方同僚。
他们紧张地看着出题、讨论的学子,内心渴望指导。
然而,有锦衣卫监视,只能远观。
起初,百官忧虑,但闻士子们的声音后,逐渐安心。
士子们或许算学有缺,但师长与书院实力不俗。
做题非所长,但若提出书院讲授过的难题,亦非难事。
胡惟庸、涂节等人,目光深邃地望向方孝孺。
他挺身而出,承揽全责,将比试化为个人与全体学子的对决。
孤身迎战,即便算学功底扎实,亦难敌众。
若皇上下令全体学子作答新卷,胡惟庸等人或许会有所顾虑。
但此番较量,不过是比试题难度罢了。
他们坚信,历经科举磨砺,江南大儒构建的科举体系牢不可破。
很快,江南士子备好题目,开始筛选。
众人争执不下,皆望自己的题目能入选。
方孝儒远观,闻众人之语,哑然失笑。
他亦开始出题,从容不迫。
面对对手的难题,他毫无惧意。
据陈数言,方孝儒算学造诣,己登峰造极。
他甚至开始探索前世大学课程。
在协助李善长与陈数编撰试卷教辅时,方孝儒亦汲取大量知识。
学子们将师长题目视为珍宝,奉为经典,早忘算学初心。
算学,不懂即不懂,若真不懂,连判别难易的能力亦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