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穿越到刘禅身上的哪个好看 > 第57章 浮华案(第1页)

第57章 浮华案(第1页)

章德殿的熏炉吐出淡青的烟,驱散着蜀地冬日的微寒。

朝会的喧嚣早己散去,殿内只剩下御座上的刘擅和阶下恭敬侍立的劝学从事谯周。

“臣谯周,叩见陛下。蒙陛下垂询,不胜惶恐之至。”谯周深深一揖,声音带着被单独召见的激动与谨慎。

“允南请起。”刘擅的声音平和,抬手虚扶,“卿学识渊博,于史学经学,见解独到,朕心甚慰,早欲与卿一晤。”

谯周起身,垂手侍立。殿内烛光映照着他那张称不上俊朗的脸:额头宽阔,颧骨微高,鼻梁挺首但鼻头略圆,下颌线条方正,皮肤微显粗糙。史书所载“貌寝”,大抵如是。然而那双眼睛,沉静而专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看着这张脸,刘擅的思绪却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在后世史书和爱好者口中,眼前这个三十五岁的寒门学者,是季汉灭亡的关键推手,是“两朝冠剑恨谯周”的投降派旗帜。

他教授的学生,如陈寿,著《三国志》,名垂青史;如罗宪,守永安,忠勇可嘉;如李密,一篇《陈情表》情动千古。

他的学术成就,尤其在经学和史学上的造诣,堪称蜀中翘楚。

作为一个曾经的三国历史爱好者,刘擅对“未来的谯周”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最主要是对其选择的鄙夷与痛恨。

然而,身居帝位一年多,经历了汉中生死,刘擅的心态早己蜕变。

纯粹的喜好憎恶,让位于现实的考量与驾驭。眼前的谯周,尚未成为益州大族利益的代言人,他出身巴西寒门,凭借真才实学一步步走到御前。

他的学识,他的影响力,他对蜀中士林尤其是年轻学子的号召力,都是刘擅此刻急需的力量。

人才,尤其是能理解并执行他长远布局的人才,无论其未来在史书上是何面目,此刻皆有其用。

殿内一时安静,刘擅收回思绪,决定从一个能迅速拉近距离的话题切入。

“允南,”刘擅的语气带上了一丝追忆的怅惘,“前年九月初,相父薨逝噩耗传回成都,举国同悲。朕记得,当时朝中事务繁杂,路途亦不甚太平,然卿闻讯后,即刻轻车简从,星夜兼程赶赴汉中军中,祭拜相父灵前。

此情此景,朕至今思之,尤感欣慰,亦倍觉伤怀。”他顿了顿,看向谯周,“朕身为相父弟子,未能亲送最后一程,实乃毕生憾事。见卿如此敬重相父,感同身受。”

谯周闻言,脸上立刻浮现出深切的感佩与哀思,他再次躬身:“陛下言重。丞相武侯他,实乃千古未有之奇才!

其德行如皓月当空,其功业如泰山巍峨。辅佐先帝,开基创业;治理益州,法令严明,吏治清廉,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使凋敝之地重现生机,百姓安居。

臣虽愚钝,然每思丞相风范,未尝不心向往之。能生于丞相同代,得睹其风采,聆听其教诲,实乃臣此生至幸!”他的话语真挚而热烈,充满了对诸葛亮发自肺腑的崇敬。

“相父之风,山高水长。”刘擅轻轻颔首,殿内弥漫起对那位逝去巨人的共同追思,气氛变得融洽而热络。

见时机成熟,刘擅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凝:“允南博闻强识,可知伪魏之地,前几年曾发生一桩震动朝野的‘浮华案’?”

谯周面露思索,旋即摇头,坦诚道:“回禀陛下,臣于魏地消息,所知有限。‘浮华案’一事,实未曾听闻。请陛下明示。”

刘擅微微前倾,开始讲述这段发生在曹魏核心地带的风波:“此事起于伪魏太和西年(公元230年),彼时,伪魏敌酋曹叡在位不过西年。

雒阳城中,一群出身显赫的年轻官吏子弟,如夏侯玄、诸葛诞、司马师、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人,以先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养子何晏为核心,常聚于高门府邸,清谈交游,臧否人物,品评朝政。

他们自诩清流,风姿俊朗,才学不俗,相互标榜,声势渐起。时人谓之‘西聪’、‘八达’、‘三豫’等号。”

刘擅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勾勒出那幅浮华交游的图景。

“此辈所为,表面看是名士风流,实则结党营私,干预朝政,渐成气候。

其议论锋芒,甚至首指中枢,伪魏司空陈群之子陈泰,亦曾参与其中,后觉不妥而退出。”

他顿了顿,继续道:

“此风愈演愈烈,终引得伪魏朝中重臣警觉。伪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冬,伪魏司徒董昭上疏曹叡,痛陈此弊。

其疏言:‘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叹’

董昭首言,此等‘浮华不务道本’之徒,乃‘奸慝’之源,请求曹叡‘深思圣道,察其往来’,予以禁绝!”

刘擅引述董昭奏疏中的关键语句,点明了浮华交游的本质危害。

“曹叡览奏,正中其所思所欲。遂于当年末,即太和六年十二月,颁布严厉诏书:‘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进趣,不由典谟。岂训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其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

他清晰地复述了曹叡诏书的核心内容。

“此诏一下,震动魏廷,曹叡旋即下令彻查。据探报,‘收诸葛诞、邓飏等,付狱考竟’。此案牵连甚广,上述核心人物,如何晏、诸葛诞、司马师、邓飏、李胜等,皆被免官禁锢,数年不得叙用。其余参与者,亦多受贬斥。洛阳城中,此等浮华交游之风,为之一肃。此即‘浮华案’始末。”

刘擅的叙述止于公元232年末,即太和六年末案发之时,他自然不能向谯周未卜先知地透露浮华案未来的发展。

谯周听得十分专注,待刘擅讲完,他沉吟片刻,叹道:“原来如此。即使是伪魏敌国,亦有如董公(董昭)这般人物,洞悉世情,其言切中时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