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第一章直播复活张国荣 > 第22章 上映(第2页)

第22章 上映(第2页)

“社会批判?我更愿意说是对个体在极端困境下生命韧性的探索。”

“票房预期?能上映,能让国内观众看到,就是最大的成功。”

标放内座无虚席。灯暗,银幕亮起。

长达两分钟的纯粹黑暗,只有黄勃扮演的“保罗”那粗重、惊恐到极致的喘息和挣扎摩擦声,瞬间将所有人拽入那个令人窒息的棺材之中。

当打火机的微光亮起,照亮黄勃那张沾满沙土、写满绝望和求生欲的脸时,观众席里响起一片压抑的抽气声。

接下来的95分钟,整个放映厅鸦雀无声。

只有黄勃时而崩溃嘶吼、时而卑微哀求、时而强作镇定的声音,以及那一次次拨通电话带来的希望与随之而来的、更深的绝望。

当公司冷血地撇清关系并录音解雇他时,观众席传来低声的咒骂。

当“营救小组”最后打来电话,在流沙即将淹没口鼻的绝望时刻告诉他救错了人时,巨大的悲愤和无力感席卷了整个放映厅。

当黑暗彻底吞噬最后一点微光,银幕归于死寂,只有一句苍白的“i’sorry,paul”在回荡时,许多观众还沉浸在那种令人窒息的震撼中,久久无法回神。

静默。

然后,是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灯光亮起,不少观众眼眶发红,甚至有人悄悄抹泪。林东和黄勃被请上台,掌声更是达到了高潮!

第二天,媒体炸锅。

《京城青年报》:“一口棺材里的惊世骇俗!北电学子林东《活埋》震撼上映,极致压抑拷问人性!”

《电影报》:“柏林大奖名不虚传!《活埋》——低成本独角戏的巅峰之作,黄勃贡献影帝级表演!”

《文艺评论》:“不仅仅是惊悚!《活埋》以极端情境撕开现代社会的冷漠面纱,林东导演的批判锋芒初露!”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

某晚报评论员:“过于灰暗消极,缺乏向上力量。将人性与社会描绘得如此绝望,恐对观众产生不良引导。”

某论坛帖子:“看完难受了好几天!太压抑了!花钱找罪受!林东是不是心理阴暗啊?(没有不尊重导演的意思)”

争论,恰恰是热度最好的证明!各大影院门口,《活埋》的海报前开始排起长队。虽然排片量远不及同期商业大片,但上座率奇高,场场爆满!售票员都纳闷:

“这片子讲埋人的?咋这么多人抢着看‘埋人’呢?”

北电食堂,电视里正放着《活埋》的专题报道。级的黄小明就端着盘子凑了过来,一脸崇拜:

“林师兄!牛!太牛了!昨晚我去电影院看了,出来腿都是软的!勃哥在里面绝了!”

赵微也笑盈盈地坐下:“师兄这片子拍得…真够狠的!看得我喘不过气,但又忍不住想看下去。现在学校外面都在议论你呢!”

陈昆安静地点点头,眼神里是服气:“导演功力…厉害。”

林东啃着馒头,笑了笑:“片子能上,有人看,有人讨论,就够了。至于狠不狠的…”他眨眨眼,

“生活有时候比电影更狠,我们只是没被关进棺材里而己。”他这话引得旁边竖着耳朵听的表演系师弟师妹们一阵沉思。

课间,林东在走廊遇见王守明教授。王教授停下脚步,看着他,难得地没提课业,只说了一句:“票房分红到账,记得请全组吃顿好的。黄勃那小子,不容易。”说完,背着手走了。

林东看着导师的背影,心里暖暖的。

傍晚,林东依旧雷打不动地出现在煤渣跑道上。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耳机里不再是英语听力,而是张国荣的《沉默是金》。他匀速奔跑着,汗水顺着额角滑落。

校园广播站正播放着关于《活埋》的讨论热线,热闹非凡。跑过报栏,新贴出的《京城晚报》娱乐版头条标题赫然在目:

“新锐导演林东:北电走出的‘棺材里’的国际视野!”

林东只是瞥了一眼,脚步丝毫未乱,继续向前奔跑。风吹过耳畔,带来远处篮球场的喧闹和食堂饭菜的香气。

下一部片子拍什么?他脑子里有几个念头在转,但还不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