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饮品习俗在明清时期也趋于定型。春节饮屠苏酒、端午饮雄黄酒、中秋饮桂花酒等传统深入人心,成为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药膳饮品的发展也达到新高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众多药饮配方,将饮品的养生保健功能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药食同源”的理念。明清时期的饮品文化,既传承了中华千年的饮食智慧,又不断吸收新元素,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
而在欧洲各国,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对于日常生活、四时四季和特殊节庆活动饮料饮品的制作和品鉴方面,已形成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古希腊人视葡萄酒为“神之甘露”,将其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紧密相连,每逢狄俄尼索斯节,人们会狂饮葡萄酒,在微醺中释放灵魂,以舞蹈和诗歌赞颂生命与自然。葡萄酒不仅是社交场合的必备品,还被用于祭祀仪式——人们将葡萄酒洒向大地,作为献给神灵的祭品。古希腊人已掌握了精湛的酿酒技艺,通过控制葡萄品种、发酵时间和储存方式,酿造出不同风味的佳酿,哲学家柏拉图甚至在着作中探讨饮酒与智慧的关系,认为适度饮酒能激发思想的自由流动。
古罗马时期,随着帝国的扩张,饮品文化进一步繁荣。罗马人在继承希腊酿酒技术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葡萄品种,并发明了用树脂密封酒坛的技术,由此诞生了独具风味的“雷斯令葡萄酒”。罗马贵族的宴会上,葡萄酒的品鉴成为彰显身份与品味的象征,不同产地、年份的葡萄酒被精心搭配美食,甚至出现了专业的品酒师阶层。除葡萄酒外,罗马人还喜爱饮用蜂蜜水“蜜酒”,以及用草药、香料调制的养生饮品,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详细记载了多种饮品配方和功效,体现了古罗马人对饮品保健功能的重视。
在特殊节庆活动中,饮品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罗马农神节期间,人们畅饮葡萄酒,打破阶级界限,共享欢乐;希腊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上,获胜者会被授予用橄榄枝和葡萄酒调制的“胜利之饮”。这些饮品习俗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承载着宗教信仰、社会秩序与集体记忆,为欧洲后世的饮品文化奠定了深厚的精神根基。
紧接着,到了后来,在封建王朝中世纪时期,欧洲饮品文化在宗教影响与地域分隔中呈现出新的面貌。基督教的盛行让葡萄酒从普通饮品升华为圣餐仪式中的核心象征,教会认为葡萄酒是耶稣基督的血液,每逢弥撒,神职人员都会主持祝圣葡萄酒的庄重仪式。修道院成为当时酿酒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心,本笃会、西多会的修士们精心培育葡萄品种,改良酿造工艺,如今闻名世界的勃艮第、波尔多葡萄酒产区,其早期发展便得益于修道院的系统栽培与酿造。
中世纪的庄园经济体系下,饮品的生产与消费呈现明显的阶层差异。贵族阶层饮用经过陈年窖藏的优质葡萄酒,以精美的锡制或陶制酒器盛装;平民百姓则多以麦芽酿造的淡啤酒为日常饮品,这种酒精度较低、易于保存的饮料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提供一定热量,成为抵御卫生条件恶劣下饮用水污染的重要替代品。蜂蜜在当时属于稀缺资源,以其酿造的蜜酒(mead)仅在贵族宴会或婚礼等重要场合出现,象征着财富与尊贵。
十字军东征开启了东西方饮品文化的大规模交融。欧洲骑士从中东带回了蔗糖、香料与蒸馏技术,催生了甜酒与利口酒的雏形;阿拉伯人发明的蒸馏器经改造后,逐渐用于生产高度数的“生命之水”(AquaVitae),这便是威士忌、白兰地等烈酒的前身。黑死病肆虐期间,人们为抵御疾病,用草药、植物根茎煮制出各种药用饮品,如鼠尾草茶、接骨木花汁等,这些配方被记录在当时的医学手稿中,体现了饮品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实用价值。
城市行会制度的兴起规范了饮品行业发展。酿酒师行会严格把控啤酒酿造标准,从原料选择到发酵流程均有细致规定;酒馆作为社交与信息交流的场所,在城市街道中随处可见,吟游诗人在此弹唱,商人洽谈交易,市民传播新闻。尽管中世纪常被视为“黑暗时代”,但饮品文化却在动荡与融合中持续发展,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积累了技术与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在古印度,阿拉伯世界,美洲和非洲地区,对于民间官方日常节庆活动饮料饮品的制作和品鉴环节,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态势。
在古印度,饮品文化自始至终都与宗教哲学及养生理念紧密交织。作为吠陀文明的核心载体,《梨俱吠陀》中反复提及的“苏摩酒”,被视为神灵饮用的琼浆,祭司在宗教仪式中使用这种神秘饮品,认为它能赋予人永生之力与超凡智慧。随着医学体系“阿育吠陀”的发展,以姜黄、肉桂、豆蔻等香料熬制的草本茶饮,成为调和人体“三dosha”(能量元素)的重要媒介;而由牛奶、酥油、蜂蜜与香料混合而成的“阿育吠陀养生饮”,更是贵族阶层追求身心平衡的日常选择。佛教兴起后,僧侣们以椰汁、甘蔗汁解渴,这些饮品也逐渐融入民间,每逢“洒红节”,民众会饮用掺入草药与花瓣的“拉西”酸奶饮品,鲜艳的色彩与酸甜口感,寓意着驱散黑暗、迎接新生。
阿拉伯世界凭借地处欧亚非交汇的地理优势,构建起独具魅力的饮品文明。在伊斯兰教禁酒的教义下,阿拉伯人将智慧倾注于非酒精饮品的创造:以玫瑰水、橙花水调制的甜饮,搭配椰枣与坚果,成为沙漠商队补充体力的佳品;从波斯引入的蒸馏技术,被用于提取香草、花卉的精华,诞生了薄荷茶、茉莉露等香气馥郁的清凉饮品。中世纪的阿拉伯学者如伊本·西那,在医学着作中详细记载了饮品的药用价值,推动了以茴香、孜然等香料煮制的药茶普及。随着阿拉伯商人的驼队与商船,这些饮品传播至地中海沿岸与远东,其中摩洛哥薄荷茶更成为社交礼仪的象征——滚烫的绿茶与新鲜薄荷叶在银壶中翻滚,佐以大量砂糖,象征着“三分苦涩、七分甜蜜”的人生哲学。
美洲大陆在被欧洲人发现前,早已孕育出令人惊叹的饮品文化。玛雅人与阿兹特克人将可可树奉为“神树”,他们研磨可可豆,混合辣椒、香草与蜂蜜,制成苦涩浓烈的“巧克力神饮”,仅在祭祀、战争出征或贵族宴会中饮用,甚至将其作为货币流通。考古发现的陶制可可杯上,雕刻着羽蛇神与战士形象,见证着这种饮品的神圣地位。此外,南美洲的印加人擅长用玉米发酵酿造“奇恰酒”,妇女们通过咀嚼玉米促进糖化,再经发酵制成略带酸味的饮品,用于宗教仪式与丰收庆典;而亚马逊雨林的原住民,则以树皮、草药煮制具有提神功效的天然茶饮,延续着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
非洲大陆的饮品文化同样丰富多元且充满生命力。在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用大麦酿造的啤酒,不仅是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作为支付工匠的报酬、供奉神灵的祭品,陵墓壁画中常出现酿酒场景,展现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棕榈酒是节庆活动的主角——人们从棕榈树上采集汁液,经自然发酵后成为微醺的佳酿,婚礼、成人礼上,共享棕榈酒象征着社群的团结;南非的科伊桑人将发酵的牛奶制成酸奶饮品,在游牧生活中提供营养;东非的马赛人则以牛血混合牛奶,制成富含蛋白质的能量饮料,应对草原的严酷环境。这些根植于土地与传统的饮品,至今仍在非洲大陆的仪式与日常生活中流淌,诉说着古老文明的坚韧与活力。
而在东亚与东欧地区,除了中国以外,日本与朝鲜半岛的古代文明,以及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在这一时期,同样在民间与官方日常和节庆活动时饮料饮品制作和品味领域,留下了独特印记。
在日本,古代饮品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却又发展出别具一格的和风韵味。奈良时代,遣唐使将茶叶与饮茶习俗带回日本,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或在贵族、僧侣间流通,平安时代的《延喜式》记载,宫廷每年都会举行“献茶式”,茶叶由专人严格管理。到了镰仓时代,荣西禅师从中国带回茶树种子并撰写《吃茶养生记》,将饮茶与禅宗修行相结合,推动了茶文化在武士阶层的传播。室町时代,“斗茶”之风盛行,武士们以品鉴进口茶叶的产地和品种为乐,逐渐发展出注重仪式感的“茶汤”,最终在千利休的改良下,形成“和、敬、清、寂”的茶道美学,茶筅击拂出的细腻泡沫、古朴的茶碗与严谨的点茶流程,将饮茶升华为一门极致的艺术。
日本的酒类酿造也独具特色。从弥生时代开始,人们便用口嚼米的方式糖化发酵,制作“口嚼酒”,这种酒常用于祭祀仪式。随着技术发展,清酒酿造工艺逐渐成熟,平安时代的贵族喜爱饮用经过多重过滤的“诸白”清酒,色泽透亮、口感清雅;到了江户时代,各地形成不同的清酒流派,杜氏(酿酒师)们利用当地水质与米种,酿造出风格各异的佳酿,如滩五乡的“男酒”醇厚浓烈,京都伏见的“女酒”柔和细腻。每逢正月,日本人会饮用加入赤豆、糯米的“杂煮”,搭配象征吉祥的屠苏酒;夏季则用刨冰制作“宇治金时”,抹茶与红豆的搭配,尽显日式饮品的精致与应季之美。
朝鲜半岛的饮品文化同样底蕴深厚。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新罗就已有酿酒记载,《三国史记》中记录了以谷物、水果为原料的酿酒技术。高丽王朝时期,茶文化随佛教传入,王室与贵族效仿中国举办茶宴,青瓷茶碗的烧制技术也达到高峰。朝鲜王朝建立后,“茶礼”成为儒家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士大夫阶层通过严谨的饮茶仪式彰显身份与修养。同时,朝鲜半岛发展出极具本土特色的饮品,如以糯米、麦芽酿造的“马格利酒”,口感微甜、酒精度低,是百姓日常饮用与节庆聚会的必备品;人参茶、五味子茶等药草茶,则将养生理念融入其中,体现了“药食同源”的思想。每逢中秋佳节,朝鲜人会饮用“松饼酒”,将松饼浸泡在米酒中,既是对丰收的庆祝,也寄托着对祖先的缅怀。
在东欧地区,俄罗斯与周边国家的饮品文化深受地理环境与游牧传统影响。俄罗斯人对伏特加的热爱可追溯至中世纪,最初作为药用的蒸馏酒,在伊凡雷帝时期成为宫廷饮品,随后逐渐普及民间。早期的伏特加以蜂蜜、草药调味,后来演变为纯净烈酒,饮用时通常佐以酸黄瓜、熏鱼等下酒菜,体现出斯拉夫人豪爽的性格。俄罗斯的茶饮文化也别具特色,17世纪茶叶经丝绸之路传入后,茶炊“萨莫瓦尔”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人们习惯以浓茶为基底,加入果酱、蜂蜜或柠檬饮用,冬日里围坐茶炊旁饮茶聊天,是俄罗斯人最温暖的生活场景。
东欧其他国家同样拥有独特饮品。波兰的格瓦斯以面包发酵制成,酸甜可口、富含气泡,是夏季消暑佳品;匈牙利的帕林卡(水果蒸馏酒),选用李子、樱桃等水果酿造,果香浓郁;保加利亚的玫瑰露,以大马士革玫瑰蒸馏提取,常作为甜点的调味剂或直接饮用。在节庆活动中,东欧人常以饮品传递祝福,如俄罗斯的谢肉节,人们会饮用象征太阳的“克瓦斯”庆祝春天来临;圣诞节期间,波兰家庭会准备蜂蜜酒“蜜蜡克”,祈祷来年幸福安康。这些饮品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
至于东南亚地区,独特的热带气候与多元文化交融,孕育出充满地域风情的饮品文化。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下,清凉解暑成为饮品的核心功能,椰子、甘蔗、稻米等丰富的物产,则为饮品制作提供了天然原料。
在泰国,椰奶几乎渗透进所有饮品领域。经典的泰式奶茶,以红茶为基底,加入炼乳、椰奶与斑斓叶调味,浓郁的茶香与椰香交织,再搭配冰块,成为街头巷尾最受欢迎的消暑饮品;而“青柠苏打水”则以新鲜青柠汁、糖浆和苏打水调制,酸甜气泡感十足,完美契合热带气候。在传统节庆“宋干节”(泼水节)期间,民众会饮用“罗望子汁”,这种以罗望子果实熬煮的饮品,兼具酸甜风味与消食功效,象征着涤荡旧尘、迎接新生。
越南的饮品文化深受法国殖民与本土传统的双重影响。越南咖啡以“滴漏咖啡”闻名,深度烘焙的咖啡豆搭配炼乳,浓郁醇厚,成为当地人每日不可或缺的提神饮品;而“甘蔗汁”则更贴近本土特色,新鲜榨取的甘蔗汁常加入柠檬或小青橘,清爽甘甜。每逢春节(越南称“tet”),越南家庭会制作“糯米甜酒”,将蒸熟的糯米与酒曲发酵,香甜的酒味中弥漫着米香,寓意生活甜蜜圆满。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饮品充满香料与热带水果气息。“拉茶”作为两国的国民饮品,通过反复“拉”动茶汤与炼乳,使其充分混合并产生丰富泡沫,奶香与茶香交融,口感丝滑;“亚答子”则是极具特色的甜品饮品,以椰奶为底,加入香兰汁染色的水晶粉条、椰肉、玉米等食材,色彩缤纷,口感层次丰富。在开斋节期间,马来人会制作“椰糖饮品”,用椰糖熬煮的甜汤加入西米、仙草冻等,供亲友共享,传递节日的喜悦。
印尼的饮品同样丰富多样。巴厘岛的“姜茶”,以生姜、柠檬草、椰糖煮制,具有驱寒暖胃的功效,是当地人抵御湿气的良方;爪哇岛的“爪哇咖啡”,采用独特的麝香猫咖啡豆,风味独特且珍贵。在传统婚礼上,新人会向宾客敬上“棕榈糖饮品”,棕榈糖的醇厚甜味,寄托着对婚姻甜蜜长久的美好祝愿。东南亚地区的饮品,不仅是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结晶,更承载着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独特魅力。
随后,当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科学大发展、启蒙运动,乃至是后来改变世界格局的两次工业革命和在历史上极具重大影响力的战役与关键历史事件,面对新兴生产力与制度体系的“冲击”与“影响”,在中国、欧洲各国,乃至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文明,在由原先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和后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摸索、建立、发展与成熟阶段,同时反抗侵略战争,维护和平安宁环境,直至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在日常和特定节气节日饮料饮品制作和销售方面,也是在近现代的一次次伟大尝试和探索,以及不同文化风格和烹调方法交流融合中,诞生出许多全新新式健康美味养生和特色饮品饮料,其大胆开拓创新交流交融精神,对现在乃至未来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饮品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浪潮。原产于美洲的可可、咖啡和甘蔗在欧洲殖民者的推动下,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西班牙人将可可豆带回欧洲后,加入糖和香料改良成甜可可,成为贵族阶层追捧的时尚饮品;荷兰人在东南亚殖民地大规模种植咖啡树,使得咖啡从阿拉伯世界的小众饮品逐渐走向欧洲大众市场。甘蔗种植园在美洲的扩张则推动了蔗糖工业的繁荣,为各类甜饮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国的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欧洲,饮茶之风在英国宫廷兴起,并逐渐发展出下午茶文化,瓷器茶具、银质茶匙与精致茶点构成了独特的英伦风情。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饮品的生产与消费模式。18世纪末,英国人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为饮品制造业带来革命性突破。啤酒酿造业率先受益,机械化的麦芽研磨、发酵控制和瓶装技术,使啤酒产量大幅提升且品质稳定,健力士等品牌啤酒通过铁路和轮船销往世界各地。19世纪,罐头技术和巴氏消毒法的发明,让牛奶、果汁等易腐饮品得以长途运输和长时间保存,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碳酸饮料品牌应运而生,它们以工业化生产和大规模营销迅速占领全球市场,成为现代快节奏生活的象征。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饮品行业在困境中寻求创新。战争催生了对便携、耐储存饮品的需求,速溶咖啡、浓缩果汁等产品应运而生。雀巢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成功研制出速溶咖啡,解决了士兵对咖啡的需求,战后更成为全球家庭的日常饮品。同时,战争也加速了饮品文化的跨国传播,美军将可口可乐带至欧洲、亚洲战场,这种甜腻的气泡水不仅成为士兵的慰藉,更在战后重塑了许多国家的饮品消费习惯。
在社会变革与文化交融的推动下,饮品的功能性与个性化日益凸显。20世纪中后期,随着健康意识的觉醒,天然果汁、植物奶、草本茶等健康饮品开始流行;日本的抹茶拿铁、珍珠奶茶在全球掀起东方饮品风潮;星巴克将第三空间概念与咖啡消费结合,重新定义了现代咖啡文化。进入21世纪,分子料理技术应用于饮品制作,液氮冰淇淋、胶囊咖啡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环保理念促使无包装饮品、可降解包装饮品成为新趋势;而人工智能技术则助力饮品行业实现个性化定制,从口味调配到健康管理,饮品的内涵与外延仍在持续拓展。这些近现代饮品领域的探索与创新,不仅满足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物质需求,更成为文化交流、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的生动注脚。
在中国,在晚清、国民政府、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直至新时代时期,饮品文化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与重塑下,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最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造力。
晚清时期,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方饮品如汽水、啤酒、咖啡开始涌入沿海通商口岸。1876年,上海建成中国第一家汽水厂,瓶装汽水成为新兴都市阶层追捧的时髦玩意儿;1892年,俄商在哈尔滨建立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啤酒逐渐出现在达官贵人的宴会上。然而,传统饮品并未因此式微,茶馆依旧是市井生活的重要场所,扬州、成都等地的茶馆不仅供应清茶,还衍生出“盖碗茶”文化,茶客们在此谈天说地、听书看戏。同时,中药铺推出的酸梅汤、凉茶等消暑饮品,凭借其养生功效深受民众喜爱,形成了中西饮品文化并存的独特景象。
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化进程加速,饮品市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上海的霞飞路(今淮海路)汇聚了法式咖啡馆、英式下午茶馆,电影明星与文人雅士常在此聚会,咖啡文化与海派文化深度融合;广州的茶楼发展出“一盅两件”的早茶文化,虾饺、烧麦搭配普洱、铁观音,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族资本也开始涉足饮品行业,1912年民族企业家张弼士创办的张裕葡萄酒公司已颇具规模,其生产的金奖白兰地在国际博览会上屡获殊荣,展现了中国饮品在世界舞台的竞争力。
抗日战争时期,饮品行业遭受重创,但也催生了独特的战时饮品文化。为支援抗战,后方民众自发组织生产“爱国茶”“抗战酒”,通过义卖筹集资金;沦陷区物资匮乏,人们用粗制茶叶、野生草药煮制代用茶,以苦茶激励斗志。解放区则倡导节俭,以小米粥、玉米糊等谷物饮品为主,虽简朴却凝聚了军民团结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饮品行业迎来新生。公私合营将分散的饮品作坊整合为国有工厂,北京北冰洋汽水、天津山海关汽水等品牌应运而生,成为几代人童年的甜蜜记忆;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社统一调配茶叶、酒类,保障民众基本需求。同时,国家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与出口,祁门红茶、云南普洱等名茶远销海外,在国际市场上重塑中国茶的声誉。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饮品行业注入无限活力。1981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建厂,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也拉开了外资饮品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序幕。此后,娃哈哈推出Ad钙奶、农夫山泉以“天然水”概念崛起,本土品牌与国际巨头展开激烈竞争;速溶咖啡、奶茶店、果汁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星巴克于1999年进驻北京国贸,开启了中国都市白领的咖啡消费时代。
进入新时代,饮品行业呈现出创新与多元的发展态势。传统茶文化焕发新生,新式茶饮品牌喜茶、奈雪的茶将鲜奶、鲜果与现泡茶结合,用年轻化的营销方式吸引消费者;植物基饮品崛起,燕麦奶、杏仁奶成为健康生活的新选择;科技赋能饮品行业,智能无人奶茶店、可追溯原料来源的区块链茶品不断涌现。同时,中国饮品积极走向世界,李子柒品牌的桂花坚果藕粉、小罐茶等产品通过跨境电商畅销海外,向全球传递中国饮品文化的魅力。从传统到现代,从守旧到创新,中国饮品文化始终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与突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展望未来,饮品行业将在科技革新、健康理念深化与文化交融的驱动下,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突破。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将重塑饮品的生产方式,基因编辑技术有望培育出更优质、高产且具有特殊风味的作物品种,如富含抗氧化成分的葡萄、自带天然甜味的茶叶;合成生物学则可能实现无原料种植的“分子饮品”,通过实验室合成模拟咖啡、可可的风味与营养成分,既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又能满足个性化的口味需求。3d打印技术也将涉足饮品领域,消费者或许能根据自身喜好定制专属饮品,从口感、营养配比到外观造型都实现精准设计。
健康化与功能性将成为饮品发展的核心方向。随着老龄化社会加剧与亚健康问题凸显,添加益生菌、胶原蛋白、膳食纤维等成分的功能性饮品将持续走俏;针对不同人群的细分市场也将愈发成熟,如学生群体的健脑饮品、职场人士的解压茶饮、银发族的关节养护饮品等。“清洁标签”理念将进一步普及,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成分简单、无人工添加剂的天然饮品,促使企业回归传统发酵工艺或采用冷压鲜榨、超临界萃取等绿色技术,保留食材本味与营养。
在文化层面,饮品将成为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依托元宇宙与虚拟现实技术,消费者在家中即可“沉浸式”体验世界各地的饮品文化,如通过VR设备参与日本茶道仪式、感受意大利葡萄酒庄的酿造氛围;同时,传统饮品将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创新表达,故宫文创推出的“千里江山茶”、敦煌联名的“飞天咖啡”,以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文化符号,吸引年轻一代关注。此外,环保意识将深刻影响饮品消费,可降解包装、循环利用容器、无包装饮品站等模式将逐渐成为行业标配,消费者与品牌共同构建可持续的饮品生态。
未来的饮品世界,既是科技与自然的精妙融合,也是健康与美味的平衡艺术,更是多元文化碰撞共生的舞台。从实验室里的创新配方到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店,饮品将持续承载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传承与突破中书写新的时代篇章。